•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狼牙山壮士宋学义

    2014-7-31 10:53|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1940| 评论: 0|原作者: 吉怀儒|来自: 沁阳老促会

    摘要: 宋学义(1918~1971.06)“狼牙山五壮士”之一,沁阳王曲乡北孔村人。1918年出生在贫苦农家。全家9口人,3亩半洼地。幼年时,祖父母就被苦难的生活折磨死去。母亲病坏了双眼,因欠下地主20元高利贷,家里的1亩半洼地 ...

    宋学义(1918~1971.06)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沁阳王曲乡北孔村人。1918年出生在贫苦农家。全家9口人,3亩半洼地。幼年时,祖父母就被苦难的生活折磨死去。母亲病坏了双眼,因欠下地主20元高利贷,家里的1亩半洼地被夺走。为养家糊口,老实憨厚的父亲去给地主扛长工,母亲给地主推磨,哥哥上太行山担煤,宋学义到沁阳城一家磨坊蹬大箩筛面。就这样,全家拼命干活,还欠下地主40元高利贷,剩下的2亩保命田又被债主霸占了。一家人走投无路,只得背井离乡讨饭度日。

    1939年,宋学义在济源山中讨饭时参加八路军,后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团当战士。1941年秋,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日军为了挽救其在华北的军事危机,调动3万余兵力,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大举进犯。1团奉命留在狼牙山地区开展游击战,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后歼敌。9月25日拂晓,3500余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突然向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发起进攻,妄图合围在狼牙山地区的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情况万分危急。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制定了迅速突围的作战方案。宋学义所在的1团2营7连奉命掩护主力部队和3.4万多名群众转移。7连完成任务后,为甩掉尾追的日军,遂以该连6班班长马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人掩护全连转移。

     

    *葛振林(1917~2005)  河北曲阳党城乡喜峪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狼牙山战斗后受伤住院, 伤愈后,先后投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屡建战功。朝鲜停战回国后,历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担任全国近200家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2005年3月21日夜,葛振林在衡阳病逝,终年88岁。

     

      马宝玉带领宋学义等5人,凭借险要地势,伪装主力,声东击西,集中火力向日军猛烈射击,紧紧吸引住日军。他们且战且走,终于将500余名日军诱上了狼牙山“牛角壶”山脊。傍晚,日军攻上来,宋学义等居高临下连续击退日军10多次反扑。趁夜色,宋学义等5名战友又把手榴弹捆成捆以弹代雷,埋于山腰各处,然后分别隐蔽在狼牙山棋盘坨最险要的地方——“阎王鼻”和“小鬼脸”上。天亮后,日军发现山顶架设有电台天线,且到处有枪声,以为包围了八路军主力,便向狼牙山发起进攻;日军不时踏响半山腰掩埋的地雷,被炸死炸伤无数。日军恼羞成怒,用飞机大炮向狼牙山猛烈轰击,山上一时浓烟滚滚、铁石横飞。宋学义等舍生忘死,时而隐蔽,时而用步枪、手榴弹袭击敌人。他们冒着烟呛,忍着饥饿,越战越勇,把日军牢牢牵制在狼牙山上。宋学义等边打边向三面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撤离,并故意暴露于敌人面前,利用有利地形伺机打击敌人。子弹打光了,便搬起石头往下砸;能搬动的石块也用尽了......在弹尽粮绝的危急关头,班长马宝玉突然从硝烟中站起,坚定沉着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咱们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了。咱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和副班长都是共产党员,过去对同志们帮助不够。这次战斗中,你们3人表现得和共产党员一样。今后,首长和同志们若能找到咱们的尸体,会在我的衣袋里发现介绍你们入党的介绍信”。说完,他随即举起仅有的1颗手榴弹,其他4人见此,不约而同地围住班长。说:“班长,拉火线吧!让咱们死在一起,决不当俘虏”!正当此时,日军又象疯狗一样扑上来,马宝玉和他的战友们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群,10多个日军随着爆炸声倒下了。接着,马宝玉等5人砸毁枪支、甩入深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马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宋学义和葛振林被半山腰的荆棘小树挂住,幸免于难,身负重伤;第二天获救归队,送往野战部队医院治疗。晋察冀军区召开庆功大会,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给宋学义、葛振林颁发了“坚决顽强”五星奖章(此奖章陈列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狼牙山战斗之后,宋学义腰椎严重错位,一只眼睛受伤,身体致残,不能再上战场杀敌。1944年转业到河北易县北管头村任农会主席,带领群众搞土改、分田地。当时,日军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经常到各地“扫荡”。北管头村离保定只有几十里路,离村不远就是日伪军据点。他一边组织生产和支援前线工作,一边组织群众对付日军的“扫荡”。1946年,经北管头村长介绍与该村贫农女儿李桂荣结婚。

      宋学义参军后不久,家里的房屋被烧,父母因贫困交加先后离开人世,哥哥在煤矿做工被砸死;2个妹妹,一个被卖到本县杨香村,一个被卖到安徽徐州一带;婶母和堂弟也相继死于日军的屠刀下。1947年7月,经当地政府批准,宋学义携妻回到家乡——沁阳县(今沁阳市)第五区(后改为第六区、王曲公社、今王曲乡)北孔村。村里人要帮他修缮破败的房子,他无论如何都不让。还说,这是日本鬼子的罪证,不能随意销去,解放战争打得正紧,哪有心思先顾自己。他找了些从破庙拆下来的残椽旧瓦简单地搭个窝棚便住了进去。

      宋学义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宁受千般苦,不表一分功”。多年来,村里人只认为宋学义是位公道正派的老八路,不知道他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大英雄。他儿子宋大保在语文课本上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发现有个战士叫宋学义,和父亲同名同姓。回家后便问父亲是不是课本上的英雄,宋学义摇头否认。宋学义功高不言,隐功10多年,直至1951年党组织在河北易县查找,追寻到平原省沁阳县时,其英勇事迹才为世人所知。

    宋学义身居农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心想把村里建设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沁阳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中,宋学义带领群众响应党的号召,把没收地主的土地、房屋、钱财、衣物等,全部分给穷苦乡亲。平时谁家有困难,他主动登门帮助,并将自己的残疾金大都用于救济村里的困难户,自家生活却成了全村最困难的。当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时,他提出“让县里的水利技术员来一下,我们村土地盐碱严重,不旱就涝,十年九不收,设法帮我们治理一下”;“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眼下国家有那么多事要办,我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

    宋学义在回乡的20多年中,先后担任北孔村农会主席、政治主任、农业社长、治安主任、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中共沁阳县委委员,新乡地区革委会委员,河南省贫协委员等。先后出席过全国军烈属和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烈军属和残废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受邀到毛主席家里做客。20多年间,宋学义带领乡亲们,战盐碱,斗黄沙,使北孔村的耕地由昔日的“蛤蟆坑”变成了井渠双保障、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实现了耕种机械化,粮食产量由过去的亩产七八十斤提高到850多斤。直至1971年6月26日(农历润五月初四)在郑州病逝前,他还挂念着村里的生产。1979年6月25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宋学义“革命烈士”称号。

    20099月,宋学义分别当选“3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注:宋学义故居位于沁阳市区西北2.5公里王曲乡北孔村东北部。坐南朝北。北临街道,其三面为民居。2001年12月10日,沁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宋学义烈士墓位于沁阳市区南2公里沁阳烈士陵园。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