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毁家纾国难 先驱浩气存

    2014-9-11 09:26|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3367| 评论: 0|来自: 焦作晚报

    摘要: 焦作扶轮小学(现道清中学),在焦作发展史上影响巨大,是中国共产党在焦作地区最早开始革命活动的聚集地,从这里走出了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干部,被称为焦作地区早期革命的红色摇篮和红色堡垒。焦作扶轮小学校长韩秩 ...

            焦作扶轮小学(现道清中学),在焦作发展史上影响巨大,是中国共产党在焦作地区最早开始革命活动的聚集地,从这里走出了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干部,被称为焦作地区早期革命的红色摇篮和红色堡垒。焦作扶轮小学校长韩秩吾,是焦作革命史上颇具传奇的一位革命家,从同情革命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和中共党员程明升、李秉才一起组建了焦作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道清抗日游击队,他积极促成河南省唯一的国共合作县级政权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2年,韩秩吾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39岁。日前,记者走进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和市道清中学,记录烈士光辉的一生。

            这是一座历经百年的老房,静静地伫立在岁月中。

            房子两层,土坯建造,已经残破不全。二层的窗户,用红砖垒起。70多年前,这个窗口曾放置着一挺机关枪,这座老房,曾驻扎着焦作革命史上一支叱咤风云的抗日队伍——道清抗日游击队。

            这里,是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韩秩吾的老家。

            “我的祖父辈都参加了革命,韩秩吾是我的三爷爷,也是我们家族的骄傲。”8月28日上午,在这座老房前,韩秩吾的侄孙、62岁的韩满长老人向记者讲述着祖辈惊心动魄、毁家纾难的革命故事。

            韩秩吾1903年出生在修武县磨石坡村,原名韩天叙,11岁就读私塾,后到修武县第一小学读书,1925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院,随后到修武小学任教。

            韩秩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追求进步,反对封建礼数。“听长辈们讲,三爷爷当教书先生时,带领学生在村口放一张桌子,一把剪刀,男人要剪辫子,女人要放足。”韩满长说。

            上个世纪20年代,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这也让年轻的韩秩吾萌生了拯救人民于水火、拯救祖国于危亡的爱国思想。尽管家人反对,韩秩吾还是执意坐火车去了上海。1925年,韩秩吾加入孙中山先生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并经前地下党员崔长永介绍,和在北平求学的修武籍国民党员张润三、薛楹之、常文喜等,组建了国民党县党部,韩秩吾当选为国民党修武党部执行委员兼焦作市党部委员。在工作中,他结识了共产党员李刚中,深受其革命影响,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积极参与了焦作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驱逐反动的修武县教育局长吴叶堂,逮捕修武县大劣绅陈禹谟等,革命觉悟进一步提高。

            1927年,受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派,韩秩吾以豫北特派员身份,在道清铁路沿线新乡、获嘉、修武、博爱等地视察。他和国民党左派站在一起,利用其合法身份,掩护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1929年,韩秩吾受国民党右派排斥,被迫离开焦作,流亡北平。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韩秩吾基于民族义愤,以满腔热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夏末,韩秩吾任焦作扶轮小学校长。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韩秩吾在任校长期间先后聘请杨乃峰、周致远、李建贞、姚步霄、郝洁轩、李萍、李导民等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校任教。这些共产党人上讲台、办墙报,公开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韩秩吾对此欣然支持,暗中保护。

            1934年,共产党员李耀先(化名李常青)被上级派到焦作担任中心县委书记,韩秩吾将其介绍到焦作中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李常青的四弟李秉才(即李延贵)、妹妹李建贞(共产党员)也在焦作扶轮小学任教。李常青利用兄妹关系及韩秩吾的帮助,开始在焦作中学和小学开展革命工作,把进步知识分子周英学、郝洁轩、武金、李导民、孔民奇、姚步霄等人团结在中共党组织的周围,培养他们成为当地革命运动的骨干。在此期间,通过积极申请和焦作扶轮小学党支部研究同意,经李耀先批准,韩秩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年10月,由于叛徒告密,杨乃峰等中共地下党员被捕,国民党河南省保安司令部,直接派军警到焦作中学搜捕李常青。韩秩吾在开封闻讯后,星夜赶回焦作,与焦作中学校长张润三及进步教师张汗英、周学英等共同研究策划,先将李常青化装成农民,转移到磨石坡村韩秩吾家。

            “我大爷爷连上衣都顾不上穿,让李常青老师骑上毛驴,绕山里护送他到汲县的塔岗车站,乘火车到达北平,李常青老师平安脱险。”韩满长回忆说。

            1938年2月20日,日寇侵占焦作。2月底,中共豫北地区共产党领导人程明升和韩秩吾、杨乃峰、范文山、李秉才等人,带领扶轮小学的20余名青年师生及一部分工农群众,在韩秩吾家里召开会议,决定就地组织道清抗日游击队。这支抗日武装的建立,点燃了道清铁路沿线武装抗日的烽火。

            为把政权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韩秩吾利用他的社会关系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4月,促进了修武县各界代表大会的召开。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国统区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韩秩吾任粮秣科长。共产党通过合法政权,团结了各阶层的抗日力量,扩大了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和壮大了焦作、修武一带的抗日队伍。

            “老房前有两个窑洞,一边是道清抗日游击队,一边是抗日民主政府,后来下大雨窑洞塌了。我小时候在窑洞附近挖到过当时参加游击队的女学生使用的香水瓶,还有柳条编织袋、铜质校徽等物件。1983年,我们在窑洞旁边盖房子,还挖出了当年储存的已经霉掉的粮食呢。”韩满长说。

            当时,游击队的100余人吃住都在韩秩吾家,家里的粮食、干菜吃完了,韩秩吾又设法转借,并利用社会关系从敌伪粮仓搞一些粮食。没有枪支弹药,韩秩吾就和同志们一起,拦截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用衣服和食物交换他们手中的武器。用这种方法,游击队曾弄到一挺机关枪。队伍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战士就住在韩家两层的土楼里,楼上朝西开有一个窗口,里面就架着那挺交换来的机关枪。这一时期,韩秩吾一家人都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之中,连他的母亲也亲自为游击队站岗放哨。韩家后面的山坡高处,是他们家的打麦场,韩秩吾的母亲每天坐在场边,没有情况,老人就念这样的小曲儿:“板凳板凳摞摞,小孩儿你来坐坐……”一旦有情况,老人就会高声念唱起另一支小曲儿:“板凳板凳歪歪,小孩儿你快下来!”

            不久,焦作市中共党组织领导人张方来也带领一支以煤矿工人为主的抗日武装,加入了道清抗日游击队,从而使游击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加强。一次,道清抗日游击队与搜山的日军相遇,战士们迅速占领山头,击溃了这股日军,创造了焦作地方抗日武装首次击败日军的纪录。一段时期内,这支抗日武装活跃在道清铁路沿线,袭击日寇,打击汉奸;曾夜袭焦作,占据了东马市街(今新华街)。

            1940年春,韩秩吾被调到新华社华北分社任总务科长,他千方百计地设法购买油墨、纸张,保证了报纸的按时出版。

            1942年5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大举“扫荡”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当时,华北新华日报社也陷入了日寇的重围,韩秩吾随报社副社长杜毓沄、经理部教导员朱省三等,从庄子岭向寺沟转移,突围时,韩秩吾壮烈牺牲,时年39岁。1981年2月21日,民政部追认韩秩吾为革命烈士。

            “祖辈们献身革命,根本不计个人生死,我三爷爷的小女儿就是被敌人活活拖死的。我的两个双胞胎爷爷(大爷爷、祖父)也都是革命烈士。”韩满长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韩秩吾纪念馆,让先辈的革命精神世代传承。

            “抗战捐驱四十秋,缅怀先烈记寇仇。挽救国难树政权,开展游击建貔貅。广植桃李满天下,深留教泽遍焦修。清明扫祭墓何在,浩气长存永不朽。”这是韩秩吾的挚友、省参事室张润三先生1982年清明节时的赋诗。吟咏这首诗时,焦作道清中学退休教师张伯舜无限感慨。

            因长期致力于编撰校志,65岁的张伯舜对学校的老校长、革命先驱韩秩吾烈士的革命事迹耳熟能详,敬仰弥深。他说,道清中学师生在清明节时都会前来悼念革命先驱,韩秩吾不仅在道清中学校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在焦作革命史上,同样彪炳后世,精神永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