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光辉历史:血战十八里 沙场歼日寇

    2014-9-11 10:02|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2190|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军 陈东明|来自: 焦作晚报

    摘要: “以前,每到清明节,就有村民自发到村西头埋葬抗日英雄的地方,烧纸祭奠。近些年,老人们相继去世,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纪念活动也停了。这个地方至今连块纪念碑也没有,年轻的村民大都不知道这里埋葬着抗 ...

            “以前,每到清明节,就有村民自发到村西头埋葬抗日英雄的地方,烧纸祭奠。近些年,老人们相继去世,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纪念活动也停了。这个地方至今连块纪念碑也没有,年轻的村民大都不知道这里埋葬着抗日英雄的遗骨。”8月29日,沁阳市王曲乡十八里村退休教师张思方沉痛地说。

            1938年5月6日,在十八里村,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的一个营,多次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寇的猖狂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几乎全部战死沙场。指挥这场阻击战的阎普纲团长战斗到最后一刻,自杀殉国。这次血战,抗日官兵打死打伤日寇1000余人,使日寇入侵沁阳后首次受到重创。恼羞成怒的日寇,占领该村后疯狂屠杀130余名手无寸铁的村民,制造了“十八里惨案”。日前,晚报记者深入该村采访,查阅有关史料,首次披露抗日将士血战十八里的历史细节。

            “这里原来是个藕坑,北哨门就在这里。九军的战士在这儿跟鬼子拼刺刀,杀死了几百个鬼子。俺十八里村的老百姓,世世代代永远不会忘记九军战士血战十八里的壮举。”8月29日,85岁的十八里村村民程安泰指着村北头一处民房后的空地说。至今,他和同岁的村民张宏发仍记得,北哨门旁张致清家东屋后墙上刷着“与国存亡,在此一战”八个一人多高的朱红色大字。

            当年,他们还是不到10岁的孩童,一场惨烈的血战让他们终生难忘……

            备战:临街墙上挖满射击孔

            1938年2月下旬,鬼子侵占沁阳城。之后,不断有鬼子窜到十八里村,不是抢粮、牵牲口,就是奸淫妇女、杀人、放火。村民白天不敢下地干活。天一黑,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背着铺盖,牵着牲口,到野外露宿。

            不久,国民革命军第九军来到沁阳,该军的四十七师九九五团和九九二团先后在十八里村安营扎寨。特别是以阎普纲为团长的九九二团,经常在大街小巷办墙报、刷标语,进行抗日演说。该村北哨门外“与国存亡,在此一战”的标语,几里外都能看到。

            地处沁济公路要冲的十八里村,战略地位重要。村周围曾有一条3米多宽、2米多深的寨河。官兵们挖寨河、修哨门、掘战壕、筑工事,积极为战斗作准备。“他们布置了3道防线。在村里临街的墙上挖满了射击孔,为巷战作准备。布袋街后场是训练场地,每天练射击,拼刺刀,杀声震天。”程安泰回忆。

            为打击日寇,战士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化装成老太婆、小媳妇、大闺女,挎着篮子到靠近敌人占领区的地方拾柴火、挖野菜。鬼子去拉“小媳妇”“大闺女”时,“老太婆”故意大喊让“她们”快跑,把鬼子分别引开后,出其不意地把鬼子一个个干掉。侦察兵还经常到沁阳城附近探听敌情,袭击出城骚扰的鬼子。侦察兵还经常化装成挑担卖柴、卖菜的农民,到城里侦查敌人的火力部署。夜里,他们派小股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剪断铁丝网,破坏敌人的工事,偷袭敌人的据点。

            鬼子恨透了九九二团,决心用重兵吃掉它。1938年5月6日,鬼子调集3000余人,兵分三路向十八里村扑来。

            激战:击退日寇多次进攻

            十八里村村民张致瑞、张立奇生前回忆:1938年5月6日清晨,村民正在吃饭,北哨门上的哨兵突然发现,一队骑着大马、打着膏药旗的鬼子赶来了。

            阎普纲团长得知敌情后,立即带领部队进入前沿阵地。不多时,鬼子又从小屯方向冲杀过来。敌人刚要接近藕坑时,阎团长一声令下:“打!”迫击炮、步枪、机关枪的炮弹、子弹像雨点般射向鬼子,一个个手榴弹在敌群里炸开。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一个个跃出战壕,杀得鬼子丢下枪支弹药和100多具尸体,仓皇向北逃命。

            不多时,一名小战士牵着两匹缴获的大马,扛着缴获的步枪,一进村就高喊:“老乡!别害怕,鬼子被我们打退了!”村民听后非常振奋,有的帮助战士们往前沿阵地运子弹,有的送干粮、送水。

            中午时分,鬼子在大炮的掩护下,又兵分三路向十八里村的东哨门、南哨门、北哨门杀来。鬼子先是向村里打了几发炮弹,几座民房被轰塌。阎团长一看局势危急,立即离开指挥所,亲临前沿阵地指挥。该团的18门迫击炮,同时向敌群开炮。鬼子几次接近寨河,都被猛烈的火力压了回去。

            当时,九九二团驻扎在附近的十三里店、水运的两个营,迟迟未来支援。阎团长只好指挥该团二营和警卫连浴血奋战。鬼子集结兵力朝北哨门蜂拥扑来,用大炮轰开北哨门。阎团长带领战士们用机枪、手榴弹把鬼子压了回去。

            经过拉锯式的反复争夺,北哨门终于被鬼子突破。抗日官兵冲上去同鬼子展开了肉搏战,明晃晃的刺刀狠狠地朝鬼子刺去,鬼子横七竖八的尸体和伤兵几乎把进村的道路堵塞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北哨门、南哨门、东哨门先后失守,阎团长带领战士同鬼子展开巷战。

            国殇:阎普纲团长自杀殉国

            “老土坯房上挖有枪口。巷战中,我们在暗处,敌人在明处。步枪、机枪的子弹和手榴弹从房顶上、屋子里雨点般打过去,杀得鬼子乱喊乱叫。大街上躺满了鬼子的尸体。”程安泰老人说。

            鬼子越来越多,阎团长索性跳下屋顶,站在十字路口旁的一张方桌上,左右开枪。他边打边喊:“弟兄们!狠狠地打,多捞一个是一个!”他左胳膊负了伤,仍边战斗边指挥。

            战斗持续到17时。伤亡惨重的鬼子又调来援兵。子弹快打光了,阎团长便命令以七连长为首,组成大刀队,左砍右杀,冲出一条血路,向西哨门撤退。

            官兵们刚撤出西哨门外,又与鬼子的伏兵相遇,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又开始了。后来,战士们刺刀捅弯了就与鬼子赤手空拳地搏斗,七八十名战士壮烈牺牲。鬼子向阎团长扑来,叫着:“抓活的!抓活的!”

            阎团长身中数弹,仍沉着应战。眼看自己难以脱身,他对两个警卫员说:“快撤!我来掩护你们!”说着,他就向敌人打了一梭子弹,又扔了一颗手榴弹。两个警卫员趁鬼子混乱之机,忍痛滚进麦地撤退了。鬼子又涌了上来,阎团长一连击毙几个鬼子,最后向自己打了一枪,以身殉国。

            傍晚,村民从西哨门逃往外村时,发现那些牺牲的战士有的咬着鬼子的耳朵,有的卡着鬼子的脖子,有的和鬼子抱在一起……

            “这里曾是一个大土坑,旁边有座关帝庙。  那场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把战死的100多名抗日英雄埋在这里。阎团长的尸体后来被运走。现在挖一挖,还能挖出骨头来!”8月29日,程安泰老人指着村西头一处民宅旁的空地说。

            报复:鬼子屠杀130多口平民

            十八里村一战,九军以一个营的兵力打死打伤鬼子1000余人。恼羞成怒的鬼子,随后疯狂报复,对十八里村进行了一场大屠杀。鬼子一个个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逐门逐户破门而入,不管男女老少,见人就杀。村民张致瑞一步跑得慢,左胳膊挨了鬼子一刺刀。他大叫一声,一甩胳膊,把敌人的枪挡落在地上。趁鬼子弯腰拾枪时,他急忙躲起来,侥幸保住了性命。

            村民张立奇来不及外逃,躲在桌子底下。鬼子发现他后,把他的双手双脚捆起来,绑在一棵榆树上。一个鬼子劈头盖脸给了他几个耳光,另一个鬼子扒开他的上衣,用明晃晃的刺刀在他胸前划了几下。凑巧鬼子的集合哨声响了,张立奇才免于一死。

            20多名村民被鬼子抓到村南头,在刺刀的威逼下一个个跪下,被机枪扫射而死。30多名青壮年,被鬼子用铁丝穿住锁骨集中在村东头全部枪杀。50多名村民被鬼子带到村西一块空场上,用刺刀捅死。青年妇女遭鬼子奸污后,有的死于屠刀之下,有的含恨走上绝路。鬼子还把抓到的村民用铡刀活活铡死,当时被拉去给鬼子喂马的张立信就是其中一个。“来村里串亲的、卖柴的、做木匠的也都被杀了。”程安泰老人说。

            残杀过后,鬼子放火烧村,许多村民被扔进火里活活烧死。在烧杀奸淫的同时,日寇还掠夺走大批牲畜、粮食。凡拿不动的,不是被毁坏,就是被烧个净光。据统计,这场大屠杀,日寇共残杀村民130多人,烧毁房屋120多间。

            如今,十八里村西头是一片玉米地。“这里曾有一口土井。当年,鬼子屠杀一个村民就扔进井里一个,共杀了13人,把这口井填满了。”张宏发说。

            当时,被鬼子填到井里还没有断气的人哭喊不止,  鬼子却仰天大笑。该村的张致显最后一个被填入井内, 鬼子朝井内乱刺了几刀,扬长而去。夜里,张致显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出井口,忍着剧痛爬了一夜,才爬到附近吕庄的亲戚家,幸存了下来,而他一家八口都死在了井内。

            一段舍生杀敌的光荣历史,一幕惨绝人寰的屠杀惨剧,就这样永远留在十八里村人的记忆中,也留在腥风血雨的抗战画卷中。

            (据沁阳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李建国初步考证,阎普纲又名阎普润,我省唐河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结业。他自杀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