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焦作市老区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情况调查

    2016-10-12 09:18|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5219| 评论: 0|原作者: 焦作市老促会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时间只剩下四年,我市老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情况如何,能否跟上全市步伐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市老促会带着这一问题,四月份用半个月时间,会同各县(市、区)老 ...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时间只剩下四年,我市老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情况如何,能否跟上全市步伐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市老促会带着这一问题,四月份用半个月时间,会同各县(市、区)老促会同志深入到16个乡镇、48个行政村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与乡村干部群众座谈和进村入户走访,对目前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如期实现既定目标,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老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总体进展顺利

    从了解的情况看,我市老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总体进展比较顺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预期看好按照中央要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农村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即在2010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翻一番。从调查的情况看,这项指标绝大部分村预期看好,实现目标大有希望。据对48个村2015年人均收入情况的了解,其中有7个村已经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占被调查村的14.6%;9个村占到翻一番目标的90%以上,占被调查村的18.8%;15个村占到翻一番目标的70%以上,占被调查村的31.2%;13个村占到翻一番目标的60%以上,占被调查村的27.1%。我们了解的沁阳市山王庄镇,全镇17个行政村,3万口人,2010年全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8053元,2015年达到13703元。以2010年为基数翻一番,应达到16106元,已实现目标的85%。再如武陟县小董乡,全乡20个行政村,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3600元,2015年达到8600元,年均增速都在两位数。

    调查的48个村中,有14个是省定贫困村,这些村上报的数字普遍较低。但从座谈了解的情况看,实际收入要远大于上报数字。例如我们走访的中站区龙翔办事处周窑村,全村120户、370口人,有劳动力240人,耕地640亩,退耕还林500亩。近几年来这个村种植有核桃300亩,杏和梨等小杂果200亩,另外还有130人外出务工。各种果品年收入约180万元,务工收入按人年均收入1.8万元计算,去年收入234万元,两项加起来达410余万元,全村人均1.1万多元,而去年上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2150元。再如沁阳市常平乡前和弯村,地处晋煤南运要道,全村有200多口人,拥有30多台运煤大车,常年从事运煤生意,每辆车年收入在8至10万元之间,仅此一项村年人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来,老区农村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过程中,紧紧围绕产业化经营这条主线,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培育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许多乡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博爱县寨豁乡,山地贫瘠,水源缺乏,农作物靠天收。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该乡从本地实际出发,主动转变发展思路,对全乡的经济发展重新进行了规划和布局。一是以小底村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发展优质樱桃。目前小底村已种植樱桃2000亩,其中1500亩已进入盛果期,每亩可收入3万元左右。二是以寨豁村为中心,发展晚秋黄梨,同时实行立体种植,在黄梨树下种植红薯。该村每年种植红薯都在100亩以上,亩均收入8000元。三是以玄坛庙为中心发展冬桃,以汉高城为中心发展优质薄皮核桃。目前,全乡已种植樱桃、冬桃、晚秋黄梨、薄皮核桃等特色林果1.2万余亩。四是东山几个村利用荒山种植中药材皂刺5000余亩,连翘1000亩;五是规划临近青天河景区几个村发展旅游服务业。目前已建成两个休闲旅游山庄。结构调整为这个深山区乡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县祥云镇在调整结构中,注重发展生态农业。依据地处黄沁河冲积平原、南滩北岭的地理环境和土壤结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先后建起了4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四大怀药与绿色果蔬的优质生产基地,以桐树、柳树、毛白杨为主的经济林、速生林基地。同时推动土地适度集中, 流转面积2.9万亩,占耕地面积51.6% ,种植四大怀药1.2万亩、优质果蔬1500亩。全镇有6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特色化、园区化,已经成为该镇生态农业的名片。

    (三)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的收入渠道逐渐拓宽,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收入质量明显提升。据对48个村摸底,2010年人均收入5465元,2015年已达到8685元,增长58.9%,占翻一番目标的79.4%。其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少村依托资源优势或传统产品优势,挖掘土地潜能,增加经济效益。如孟州市槐树乡,根据该乡地处岭区的特点,积极发展油用牡丹、大红袍花椒等特色种植,据了解,油用牡丹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是种粮的二至三倍;花椒亩收入8000元,是种粮的四倍多。

    二是积极推行土地有序流转。近几年来大多数村通过土地流转,除获得承包地稳定收入外,被解脱出来的劳动力,或被聘回原承包地继续务农,或外出另谋职业打工挣钱,而且年收入一般高于土地亩年收入的6至8倍。

    三是外出务工人数增加。近几年来,农村的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增加收入的主渠道。进村只要问到劳力情况,村干部都会告诉我们说,现在村里几乎没闲人,连60岁左右上年纪人也都外出打工。调查的48个村中,有28个村农民务工人数普遍占到全村劳力60%以上,人均年收入一般在2万元上下。

    四是发展旅游服务业。还有不少村挖掘人文、历史资源,积极规划发展旅游服务型经济。修武县韩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利用云台山景区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公司。该村的旅游项目形式多样,有生态观光型、农耕文化型、风貌特色型、休闲娱乐型等。目前正在开发的还有养老旅游、婚纱摄影、果园采摘等服务项目。同时引导农民开办家庭宾馆,丰富民俗文艺表演节目,让游客在韩庄村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再如中站区龙翔办事处,根据本区不少村依山就势的特点,规划定位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区。龙翔山风景区、窄门水库景点、生态农业观光等项目正在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将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长足发展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老区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投入逐年加大,老区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所到之处,村村房屋整齐敞亮,大街小巷基本都已硬化、绿化;各种活动设施比较齐全,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不少农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据对4个乡镇了解,近3年,仅用于村内道路修建的资金就有8680万元。孟州市上河村,是一个只有四百口人的岭区小村,近年来先后投入500余万元,为村里打了3眼配套的深水井,铺设管道2000米,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硬化了2.4公里的道路,栽植了5000多棵绿化树木,安装了路灯,并且配套修建排水渠道5000米。

    (五)农村文化事业得到普遍重视这几年,全市农村的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场所大量增加,活动内容充实健康。如武陟县小董乡,该乡坚持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积极提升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近几年来在文化事业建设上办了许多实事:一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18个村建起了烈士碑、纪念亭或烈士事迹展览室;二是全乡20个村均建有农家书屋;三是11个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或文化活动中心;四是以董永孝子节活动为载体,每年举办“十大孝子和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再如沁阳崇义镇,村村都在开展“以德治村”活动。去年全镇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组织群众学习后杨香村“以德治村”经验,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我市老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全面小康建设认识不足一是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理解片面,有重视经济指标,轻视包括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其他项目指标倾向;二是对面临的繁重任务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压力感;三是在具体工作指导上,缺乏统筹安排和同时推进意识。

    (二)经济发展转型步伐不快有的主导产业特点不突出;有的虽确定了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但规模不大,效益不够理想;有的甚至受市场形势和其他因素影响,产业开始萎缩。如我们调查的沁阳市山王庄镇,该镇是晋煤南运的咽喉通道,煤炭市场、运输业对山王庄镇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都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受绿色发展理念、环境卫生整治、以及煤炭行业整体形势的影响,这些产业优势逐渐萎缩。2015年山王庄镇陆续取缔50余家煤炭企业,千余人失业。山王庄镇党委政府已认识到了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并开始深入调研,选择新的发展道路。

    (三)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农村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二是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对解决农村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群众呼声比较强烈。三是污染源治理形势严峻。

    (四)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尽管市委政府这几年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分重视,并且采取许多措施,但是从对这些村了解的情况看,成效不太明显。我们调查的48个村中,有18个村完全没有集体收入,占被调查村总数的37.5%。在有集体收入的30个村中,大部分村都在10万元以下,严重影响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顺利进展。

    三、加快老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是党中央向全世界,向全国人民做出的承诺。我市老区的全面小康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应当说任务繁重,时不我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动员全市人民,以百倍的努力,真抓实干,确保老区和全市一道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所谓全面,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目标,即要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按照这个标准要求,首先,要看到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当前我市老区农村发展正面临着做大规模与提升效益并存、促进增长与保护环境并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进等多重任务。要克服一些干部思想上存在的单纯经济观点的模糊认识,严格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逐条对照,逐项落实,采取措施,补上短板;其次,要增强紧迫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其三,要坚持各项工作同时推进,切实在“全面”上下功夫;其四,要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难点,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转型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经济实力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不断创新。就我市的情况看,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重点应放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上,它既是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按主导产业带动的指导思想,帮助老区农村理清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区位、环境、资产、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包括品牌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田园旅游业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要根据各自产业、产品的特点,选准、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实现多层次增值。同时要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我市老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要大力发展网络交易平台和农村物流业这些新兴产业。通过壮大第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老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市人多地少,户均经营土地规模较小。从长远发展看,土地分散经营,是影响农业增收增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推动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农村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为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各地在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创造极好条件。应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规模,充分利用土地这一基本资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健全土地有序流动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是推动土地的有序流动。在土地流转上除了继续增加流转面积、扩大规模外,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经营机制。应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发展家庭农场、村级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放活土地经营权,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逐步向“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新型体制转变。建立复合型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我们调查的示范区文昌办事处辛庄村,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该村在农业发展转型中,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在全村土地整体流转的基础上,于2012年注册成立了股份合作制“共利种植合作社”,引进种植美国红宝石葡萄、苹果等果品1500亩。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万元,亩均16000元,人均增收9000元,土地产出率增长7至8倍。

    四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要的经济支撑,同时也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并于2014年专门下发文件,对老区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出了安排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落实市委185号文件精神,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制定措施,积极推进,务使这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利用“三资”(即资产、资源、资金)要求,重点在盘活存量资产、开发集体资源、挖掘潜在收益、发展服务经济等方面下工夫。与此同时,要大胆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多种实现形式,例如利用农户承包土地的有序流动,建立村级合作农场、股份合作公司等,充分挖掘土地潜能,实现集体、农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三)以人为本,下决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之一。从老区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的工作量不小,需要花费较多气力。一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要坚持生态为本,环保优先的原则,努力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人民生活富裕,人居环境优雅的现代美丽乡村。二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彻底解决农村街道的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置问题。搞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把污染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把老区农村建成道路畅通,房舍美观,街道绿化,路灯明亮,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要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农村各项社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农村文化重点设施建设。要加快实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建设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配备村文化活动器材、安排基本文化活动经费等方式,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要求。

    2、建立和完善区域城乡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利用城市有线数字网络设施、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方面的资源,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联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促进城市与农村文化同时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3、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农村文化需求水平的关键。要科学制定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计划,对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党员等进行分类教育培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村民道德教育,从农民文化需求观念上进行引导改进。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乡镇评比活动等,培育和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观念。同时要帮扶农民拓展就业门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需求水平和消费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