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太行山上的铁娘子

    2024-2-2 15:48|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2087| 评论: 0|原作者: 睢建民

    摘要: 南太行山余脉的花坪山顶,耸立一座革命老区纪念馆,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招引成千上万的游客登山参观,义务加入植树造林队伍,几万株松柏为贫瘠的荒山披上绿装显得生机勃勃。 图为花坪山上老区红色纪念馆可谁曾 ...

    南太行山余脉的花坪山顶,耸立一座革命老区纪念馆,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招引成千上万的游客登山参观,义务加入植树造林队伍,几万株松柏为贫瘠的荒山披上绿装显得生机勃勃。

                        图为花坪山上老区红色纪念馆

    可谁曾想到,巍巍山巅恢弘的建筑,竟是一位退休女矿工挑头兴建的。在没有路径,不通水电的恶劣环境中,她带领一班子年过半百的姐妹们,披荆斩棘,依靠肩扛手抬,将沉重的建筑材料搬运上山,经历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铁娘子叫睢相芝(曾用名崔相芝),父亲是煤矿工人。1963年,她出生在太行山下的民居,从小抬头见青山,低头是乱石,对大山充满了特殊感情。高中毕业,她接父亲的班到焦作矿务局冯营煤矿当话务员,在工会做过图书管理。因煤矿被关停,她和姐妹们都下岗了。她听老辈人讲述,矿区东边的修武县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有800多名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生命。花坪山下的外爻村曾是八路军的战地医院,《鸡毛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她酝酿着要建一座老区纪念馆,守护渐行渐远的红色记忆。家人和好姐妹听说后,纷纷劝她打消念头,她却坚定地说:“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这念头在睢相芝心里筹划了十几年,终于在2016年付诸行动。此时她已办理退休手续,每月有2000多元固定收入。丈夫下岗后做建筑工程,辛苦挣一笔血汗钱,要给儿子结婚买房子用,被她拿走了。这时候,87岁的老母亲塞给她一个皱巴巴的存折,那是她父亲去世后单位每月发的150元遗属补助金,还有母亲在滑县农村每月60元的低保款,积攒起几千元养老钱,全部献给独生女儿。母亲说:“民国那会儿河南遭灾,是共产党的队伍救了俺,才活到今天,咱不能忘本。”母亲坚持跟她一起上山,搬不动石头,就给她们做饭。她叫上闺蜜马小玉和邻居翁克红,扒拉着满坡荆棘登上了花坪山。贫瘠的大山几乎全是石灰岩,严重缺水,被荒废了几十年。山脚下的外爻村和西涧村干部群众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慷慨将500亩荒山无偿提供给她使用权70年。

    万事开头难啊!睢相芝最初带领几位姐妹上山,每人手提装满5公升水的塑料壶,她带头攀岩探路。3根18米高的不锈钢旗杆,底座有碗口一般粗,她肩扛沉重的大头,跪爬着往山顶挪动,身上穿的劳动布工装被荆棘挂成开花树。为了节省开支,选好址自己动手,抡铁锤扶钢钎,开山劈石挖地基,虎口震裂了,一个个满手血泡。无遮无拦的山脊烈日当空,姐妹们挥汗如雨,浑身衣服湿透,洗把脸都是奢望。中午突然暴风雨骤临,她们无处躲避,又被淋得水湿。老母亲用石头支起铁锅,给她们煮面条,山坡上薅一把野菜下锅。湿柴禾燃不着,母亲趴地上吹火,老脸被烟熏得像黑老包,头发都燎焦了。这情景被上山瞧热闹的女矿工石雅婷瞧见,80岁的老人感动得两眼落泪,当即趴地上说:“老姐姐,俺帮您烧火。”石雅婷在山上一干就是几年,她丈夫是退役老兵,身患癌症自觉时日不多,却理解支持老伴,把家里的积蓄捐出来,还向工友借钱,做义工陆陆续续捐款上万元。

    信念是靠思想凝聚的。创业最艰难的时刻,睢相芝对姐妹们说:“老愚公能移山,相信咱们也能让荒山低头。”她在市、县两级老区红色革命促进会的支持下,注册成立起“修武县圣贤红色旅游培训基地”,以基地的名誉贷款48万元,还向民间高息借款,先解决水电问题。从山下到山顶,3700多米水管,都是她带着姐妹们架设的。三伏高温,石壁被如火的骄阳炙烤得发烫,她拉住水管走在最前头,扒着石缝往上爬,双手全是燎泡。经过三级提灌,硬是将水引上了山顶。一根根水泥电杆,也是她和姐妹们用绳索生拉硬拽上山的。山头刮着大风,几乎能把人吹倒,她叫上自己的丈夫杜小军,还有小香、小霞俩姐妹,咬牙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电杆竖起来,挪进事先挖好的坑内,再浇灌水泥固定,一天栽上10几根。第二天清晨接着干,4000多米的线路跨越山梁沟壑,让山顶灯火通明。她的腿摔伤了,皮肉撕裂露出骨头,简单缝合10几针,赶上儿媳生孩子,需要人照顾。她是众姐妹的主心骨,惦记着山上的活儿,就撒谎说去医院看腿伤,一瘸一拐又上了工地。主体工程包给了专业建筑队,她召集姐妹们从山坡下背砖扛水泥,给民工打下手。奔波一天,她的伤口开裂了,血水浸湿绷带,一条腿肿胀得明晃晃的,全然不顾。老母亲累病了,住院输液,她去陪护,母亲说自个会按电铃叫护士,一个劲儿撵她走。2023年7月,94岁的老母亲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纪念馆的建设。

                            图为睢相芝(左3)带领姐妹们搬石头

    马小玉的叔叔是个老革命,抗日战争中在花坪山一带打游击,立过大功。她头一个支持睢相芝建纪念馆,背着家人上山做义工。架水管期间,夜里回家晚了,被误解的丈夫关在门外。她扒住门缝央求说:“这辈子俺不赌博不跳舞,跟姐去干正经事嘞。”丈夫被她的诚恳感化了,主动承担起家务活,让她全身心去做自己认准的事情。

    最年轻的翁克红也40多岁了,走路一阵风,在山上总是拣最重的活儿干,傍晚骑车跑十几公里路,赶点去城区的夜市打小工,一晚上挣50元钱,供养女儿上大学。因过度劳累,深夜归家途中,她骑着电动车打瞌睡,摔倒在地,双腿皮破血流。任凭生活再艰难,她做义工从没有缺过席。

    睢相芝和姐妹们坚忍不拔的愚公精神,感召着矿区素不相识的女职工,结伴而来做志愿者,有钱的出钱,没钱的从家里带来米、面、油和蔬菜,供大伙用餐,路途远的每天往返50公里,最近者也有20公里,风雨无阻。退休女工闫春香和李小玉,二人的丈夫都患病偏瘫,她们早起将午饭一块做好,用热水加温,供丈夫中午吃,坚持上山做义工,直到夜晚才回家。闫春香途中遭遇大雨,电动车侧翻摔骨折手,坚持用一只手提着桶,往山顶送饭,一脚踩空,热汤倾倒在身上,烫的满腿燎泡。女工姜福荣的义举直接感染着儿子王佳佳,开着买来的新面包车,吃力爬上山顶,从此做了最铁的志愿者。几年间,王佳佳开车运送物资,不知道颠簸多少趟,轮胎就磨坏了13只。还有赵小莉、靳小素、司香荣、张子青、商小雪、赵雪琴、张小改、赵如意、李二娇、王燕红、郝金莱等众多姐妹们,纷纷加入志愿者团队,队伍发展壮大到数百人。

                      图为睢相芝和铁娘子往山坡搬运建筑材料

    众人拾柴火焰高,历经7年风霜雨雪,睢相芝和姐妹们餐风宿露,用最原始的刀劈斧凿,开辟出3公里盘山通道,一座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纪念馆耸立在花坪山顶。坐北向南的纪念馆,大厅中央端坐在伟人毛泽东的汉白玉雕像,西侧的墙壁上,图文并茂,展现出“井冈山岁月”、“长征历程”、“延安精神”、“西柏坡曙光”四个阶段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中间的夹壁,分列着修武县籍开国中将李雪三等老革命的英雄谱,供后人瞻仰。纪念馆东边的山沟里,充分利用地貌特征,修建一条2.5公里浓缩版的长征路,沿途设置“大渡河”、“血战湘江”、“爬雪山”、“过草地”、“天险腊子口”等13道关隘,模拟再现出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

    《河南日报》、大河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联合上山,为睢相芝拍摄专题片《民间红人》。镜头对准满头银丝的姐妹们,这些曾经摔断过胳膊腿浑身伤痕累累没叫过一声苦的铁娘子,回首艰难岁月,一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25500多个日日夜夜,她们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唯有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知晓。那壁立的群峰,就是无字丰碑,印下了铁娘子们战天斗地的足迹。专题片在学习强国平台隆重推出,迅速爆红各大网络,地方党政机关的干部职工慕名登上花坪山,缅怀峥嵘岁月,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学校的师生们列队而来,重走长征路,种下600多株树苗,同时也将红色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山道逶迤,慕名来访者络绎不断,连北京警卫部队的老兵们都来了,10几万游客为封闭的山村增添了人气。2023年金秋,山脚下的西涧村举办了首届柿子节,原生态的土特产成为抢手货,让山民喜气洋洋。

    睢相芝站立山顶,任凌厉的山风吹拂满头银发,凝视着漫山的松柏长出一口气。她省吃俭用,终于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债务,建起了两层楼的会议室和宿舍,纪念馆全天候免费向社会开放。来年开春,她要在荒山上遍栽果树,将旅游基地建设成为花果山,在守护红色记忆的同时,决心改变革命老区的面貌,助力乡村振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