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一座充满了神秘人文色彩的古老山脉。 1937年~1945年间,在这处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882米的群山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焦作人民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日救国运动,用鲜艳的、温暖的红色驱赶太行山里暗淡、寂冷的灰。 太行依旧,硝烟远去。如今,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又一个节点上回望69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看到了一群对人民充满感情、对国家充满热爱、对信念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群像,他们用鲜血换来了红色政权的彻底胜利。 8月24日,记者一行在中站区龙翔街道工作人员薛海涛的引领下走进红色革命老区。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颠簸前行,一侧便是万丈深渊。极目远眺处,群山耸立,郁郁葱葱。眼前的山桃、梨树、山楂也正值挂果期,它们在枝头摇曳着丰收的喜悦。 此时此刻,太行山的时光令人心神宁静。然而,69年前,这里曾燃烧着红色火种,星星点点的红色火种由此燎原焦作,乃至整个豫北地区,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焦作人民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武装抗日斗争。 七年抗战 焦作太行遍撒革命火种 从1938年2月至1945年11月沁阳解放,焦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7年,是红色火种在焦作燎原的7年,也是红色政权逐步深入焦作民心的7年。7年,共产党人用他们崇高的信念,以及对人民深沉的情感,建立了红色的钢铁长城。 1938年2月18日至3月5日,日军第十四师团咄咄逼进,国民党节节败退,退守至黄河南岸,焦作全境沦陷。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焦作人民迅速反击,组织了多支地方抗日武装及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与日寇、日伪、国民党杂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通过查阅《中共焦作90年历史纪事》,记者注意到,1922年,焦作就有了党的活动。1925年,焦作地区党组织诞生。在1925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在焦作先后领导了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王褚农民抗捐斗争、焦作暴动、晋军高云团兵暴等多次革命活动,早已播下了革命火种。于是,1937年9月,当日军大举侵入华北时,中共河南省委便在焦作成立了豫北工委(后改为豫北特委)。接着,武陟、沁阳、温县、济源、博爱等地的党组织也先后恢复和建立起来,这使得1938年2月日军大举进犯焦作时,焦作人民快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反攻阶段,这些抗日武装及抗日民主政府隐蔽于太行山深处,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沉痛打击,直至带领焦作人民走向胜利。 寻访老区 我们家来了共产党 从市区出发,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后,记者来到了中站区龙翔街道十二会村。到了十二会村,随行的薛海涛先引领记者来到了一处大门朝西的院落前,院子门口的一面石刻标牌上写着“太行区第四专区旧址”的字样。薛海涛介绍,这里原本是中站区龙翔学校赵建设老师家的祖屋。 这是一处构造独特的微型四合院,所有房间均有隐蔽的紧急通道,一遇紧急情况,院子里的人可以迅速转移。此时,记者注意到在正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些介绍性的文字,详实地记录了1944年至1945年间,中共沁博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区公所以十二会村为根据地,带领焦作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 1944年10月,秋高气爽。共产党员张高峰(后任中共沁博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区公所政委)、梁之善来到十二会村。由于连年灾荒,此时的十二会村村民多数逃亡在外,剩下的人在家也是没吃没喝。看到这种情形,张、梁二人便发动群众采集野菜,开展生产自救。随后,二人又亲赴山西担来小米分给老百姓,且来往多次。后来,紧邻十二会村的桑园、北业等六七个山村的老百姓都吃上了他们从山西担来的救济米。也正是从那时起,在外逃亡的十二会村村民开始陆续回家。 关于共产党、八路军放粮的事,当地群众还编了歌谣:穷苦人逃荒回家转,八路军看俺真可怜。没吃就把粮来放,没种就要发粮种。一连放了好几次,太行山上救活人。要不是八路军的救济好,太行山活人要断根…… 共产党员心系群众的作风感动了十二会村及附近山村的村民。很快,在共产党员乔天申的组织下,十二会村有了儿童团、农会,并建立起了一支拥有30多杆枪的民兵排,每个民兵排1杆枪、5发子弹、2个手榴弹。他们配合中共沁博县委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区区干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多次打退进攻区政府的敌人。 在十二会村的自然村大家岭村,76岁的赵臣龙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他说,当年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太行四分区武工队和太行四分区雷战队的队员们就住在他们家,他的堂叔赵良田曾是雷战队队员。虽说是地方抗日武装,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士们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常常帮助村民生产自救,休息时就睡在一张用草垛铺成的大通铺上。共产党员乔红福是上级派来的,他与战士们一起打地铺,为人非常随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黑老乔”。 采访时,赵臣龙老人感慨地说:“咱老百姓咋会不拥护这样的党呢?咋会不拥护这样的队伍呢?” 斗争岁月 红色队伍的最终胜利 记者一行由十二会村再往前走,汽车在一个山包处急转而上,沿着一条宽约两米的小道来到太行山的一个高点,沿着这个高点顺势而下,便看到山坳里的大家岭村。 这里就是赵臣龙家,他家的隔壁是赵臣彪家,雷战队队员赵良田便是赵臣彪的二叔。在他们两家的房子中间,有一处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的中医药铺的旧址,这处中医药铺一直存续至抗日战争结束,是抗日队伍的“战地医院”。 共产党的部队为什么驻扎在大家岭村?赵臣彪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岭村全村姓赵,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大家很团结;二是大家岭地势险要,当年进村的通道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在路上设一个岗哨就能提防日伪军的偷袭。 赵臣彪介绍,雷战队曾长期在村里驻扎。因此,村民们多数都会制作土地雷,他的父亲赵亮均就会配制火药。他小时候在院子周围经常能捡到子弹壳。赵臣彪听二叔赵良田讲,当时日本侵略者侵占焦作地区时,把现在的平原地区以及浅山地区都占领了,但就是不敢到深山区活动。为了保护边区人民安全,防止敌人夜间偷袭,雷战队队员晚上经常出去在路口埋上地雷,敌人如果敢来,就把他们送上西天。如果敌人不来,每天天不亮,雷战队队员们就把地雷重新挖出来。电影《地雷战》里的许多情景就是根据焦作太行山军民的抗日事迹拍摄的。 据赵臣彪讲述,1945年的一天,武工队队员们都在赵臣彪和赵臣龙家住着,赵良田和另一名队员站岗值班,发现有一股敌人偷偷从山下摸了上来。等二人把大家叫醒后,敌人已经架好了机枪。 战斗打响了!雷战队队长赵立明发现左右还各有一股敌人,敌人是分三路围攻雷战队驻地来了。雷战队寡不敌众,队员们的武器装备也不如敌人,大家也就不再恋战,边打边退,往山西方向撤退,向驻扎在山西的八路军大部队靠拢。此时,驻扎在十二会村的沁博县独立营的同志们听到枪声赶来了。他们断后,掩护雷战队队员们撤离。这一战,独立营伤亡惨重,营长也牺牲了。 武工队有一次在南寺岭和敌人打仗,队长杨巨和的腿部受伤,大家用担架把他抬回十二会村。后来,他被送到山西八路军医院治疗,党组织曾派赵良田前去陪护。 敌人是疯狂的,但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抗日战争是惨烈的,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究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从大家岭村出来,汽车又转了几个山包,在龙翔街道北业村停下了,这里有一处两层楼的民宅。1945年1月,中共太行区委城工部在这里成立,张高峰任书记。中共太行区委城工部的主要任务是:迎接焦作第一次解放,准备接管城市。 巍巍太行,红色摇篮。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老百姓看到了一个时刻与他们在一起的党,看到了一个把人民的幸福当奋斗目标的党。 如今,当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回望那段红色历史,党就像太行山一般巍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