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焦作市老区农民收入情况调查 ...

    2013-8-22 10:37|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3208| 评论: 0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情况,确定提前三年即到2017 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老区农村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事关全市发展大 ...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情况,确定提前三年即到2017 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老区农村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事关全市发展大局。最近,市老促会会同有关县市区老促会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这次调研除了全面摸底外,共选择了9个乡镇、28个行政村和84家农户。通过走访、座谈和分析,总体印象是:我市老区农民收入整体增长较快,群众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增收的难点依然突出,对实现市委提出的目标充满信心。

    一、老区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广大老区农村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民增收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调查测算, 2010年全市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327元, 2011年达到7535元,比上年增长19.1%2012年达到8635元,比上年增长14.6%,连续三年达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增长幅度均高出全市平均。如老区乡孟州市西虢镇,2005年全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56元,2012年达到10540元,7年内增长了1.6倍,年均增幅23%。据初步摸底,2012年我市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和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村有274个,占全市1183个老区村的 23.1%;达到1万元以上的有342个,占29%;达到8000元以上的有729个,占62%

    (二)农民收入渠道有所拓宽。过去我市老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近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增收门路逐步增多。

    一是来自农业的收入渠道有所增加。广大老区农村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业已由过去的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发展成目前的粮食、蔬菜、怀药、林果多种作物并存格局。如温县由过去的以种小麦、玉米为主,调整为种植粮食种子和怀药、蔬菜。博爱县孝敬镇,过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镇,现在已经发展为大面积种植蔬菜和林果。去年全镇仅种植蔬菜面积就达到3.5万亩,其中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2500座,塑料大棚2万余座。蔬菜种植专业户达到6000余户,占全镇总农户的60%以上,年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规模效益也越来越被广大乡村和农民所认识和接受。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很难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实践证明,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规模效益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成功经验。基于这一认识,许多乡村组织和引导一些有远见、有胆识的农民,积极实行土地流转、兴办家庭农场、培育种植大户、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经济体。温县祥云镇,依托平安种业、伟康怀药、国盛蔬菜、联盟种植等龙头合作社,不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累计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00余份,流转土地19100余亩,占全镇土地比例达35%,其中铁棍山药种植基地达7000余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达1500余亩。武陟县圪店乡程伊村249户,1100口人,996亩耕地,一直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近几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农户陆续开始发展苗木。年亩收入由1000元剧增至1万元以上。现在全村苗木种植面积达2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0.2%。村里还成立了苗木种植合作社,与省果树研究所签订协议,发展订单农业。

    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最近几年,在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也在加快。我们调查的修武县七贤镇韩庄村,利用背靠大企业和云台山景区优势,工商建运服五业并举。村里先后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环保砖厂、养殖专业合作社、3餐饮、住宿、超市购物、娱乐设施为一体的高档酒店,开办了2个煤炭公司、运输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兴办,不仅解决了全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村集体每年还收入160余万元。孟州市干沟桥村450户人家,有110余户搞汽车运输,拥有大型运输车辆120台,先后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和货运信息部,组建了汽车运输服务中心和占地20余亩的大型停车场。围绕运输业,该村又发展餐饮业10户、加油站1处、修配部10个、带锯厂1个,初步形成了以汽车运输为主、配套服务为辅的产业化经营实体,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村庄100余户加入运输协会,使农民的收入水平直线上升。

    三是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们在农村了解到,外出务工在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村干部告诉我们说,现在村里几乎没闲人,连60岁左右上年纪的人,也想法出去挣个钱。他们已不满足于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低生活水平时代,想的都是多挣钱、挣大钱,如何达到小康水平。如马村区安阳城办事处的姜冯营村,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不高,这些年村两委利用周边企业多的优势,积极到附近的冯营矿、赵固二矿、修武陶瓷厂等企业联系,主动为村民务工寻找就业岗位。全村670人,外出和就近务工人员达到425人,占全村总人口63.4%。每个打工人员月收入都在1500元至3000元之间。

    (三)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农村发展方式和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据对84家农户调查,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13元。其中来自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974元,来自工资性收入5397元,来自财产性收入415元,来自转移性收入227元,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59.9%4.6%2.5%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急剧下降,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大幅提升,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孟州市西虢镇,地处本市工业集聚区周边,利用该镇的地理和区位优势,积极动员和主动联系全镇农民到本市工业集聚区打工。目前全镇务工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从以前的20%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有许多以前在外打工的农民,回来家门口就业后,打工时间从过去每年78个月,增加到现在每年1112个月,年工资水平从1.6万元左右提高到2.5万元以上。

    (四)收入质量明显提高。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可以看出,现在所说的农民收入,与过去的农民收入概念已大不相同。多数地方已不再按过去传统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去算账和填报,如一只老母鸡每年下多少蛋,一棵树每年增值多少钱,粮食收获后秸秆作为副产品应折多少钱等虚账,而是直接以实际的现金收入来计算,甚至还有的以存到银行的存款来平均。用基层干部的话说,现在的收入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全都是真金白银。不少村上报的收入较低,但实际收入并不低,原因是他们只算存款,甚至扣除了消费,这都说明农民收入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基层干部的带动引领功不可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随着民主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批有能力、有责任的能人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后,体恤民意,不负众望,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其主要做法:一是积极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怀药、蔬菜、瓜果等特色产品。山区的中站北邺、修武双庙、博爱寨豁乡小底等村发展优质西红柿、樱桃等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成倍增长。二是上下协调,积极扶持村里发展二三产业,致力于解决村内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努力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开拓群众致富门路。四是提倡科学化种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我们调查的28个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村的主要干部都有自己的致富项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温县祥云镇张寺村,有一个“双强”型的党支部。以村支书为代表的该村两委班子,组织管理能力强、发展经济措施有力,他们上下协调,积极扶持村内企业发展,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使山药、地黄、菊花、瓜果等特色种植基本形成市场。目前该村共有环球丁基内胎厂、垫带厂、老北京布鞋厂、再生胶厂等企业7家。该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42万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增长率为21%。武陟县何营东村主要产业是养鱼,村党支部要求所有党员都要带头发展鱼塘,每个党员至少要有一个鱼塘。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400余户,就有240多户从事养鱼,家庭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

    二、目前老区农民增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看到我市农民收入连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增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比较突出的是:

    1、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土地效益仍然偏低。尽管我市老区农村的种植结构有了较大变化,但是依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和潜力。我们调查的28个村,有近半数村仍然主要依靠农业,农业经营又主要依靠种植业。一些农民坦诚地告诉我们,单纯依靠粮食生产,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靠这点地致富确实困难。

    2、劳动者素质不高,经济效益低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增产、增收、增效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等综合因素,农民收入状况与劳动力素质的关联程度越来越紧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老区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文化水平偏低。现在的农村青年,大多是初中生或高中肄业生,真正的高中生数量不多。相对于科技日益发达、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他们显得力不从心。二是缺乏专业技术。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但是相对那些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岗位,多数农民工依然不能胜任,农民外出务工只能选择简单的重体力劳动,而且临时性、季节性零工多,出力不小,收入不高。三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大部分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劳动能力差,技术水平低,对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3、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纵向来看,老区农民增收步伐在不断加快,人均纯收入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但与全市农民收入情况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以近三年相比较: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12元,老区收入与全市相差1185元,2011年全市农民纯收入为8902元,老区与之相差1404元,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113元,老区与之相差1596元。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老区村与村之间相比差距更大,全市1183个老区村,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有454,其中有近200个村还徘徊在国家划定的贫困和温饱线之间。

    三、加快农民增收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农民收入水平是核心指标。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市委确定的奋斗目标,任务比较艰巨,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因此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开辟农民增收新途经。老区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应当继续把调整结构作为重点,努力提高产出效益和规模效益:一是要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蔬菜、怀药、瓜果等经济作物面积,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要大力提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培植一批专业村、专业大户,依靠科技,形成支柱,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就业空间和增收空间。应结合我市城镇化和新型社区建设,通过发展非农产业,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加农民非农产业的家庭经营收入。我们从孟州市西虢镇、沁阳市西向镇、修武县七贤镇的发展中很受启发,他们通过自己发展或依托市县开发的工业聚集区、工业园区,不仅带动了城镇化建设,而且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当积极发展,全力推进。要通过建立工业聚集区或工业园区,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聚集区,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实行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关键所在。一是要突出好抓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要突出抓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以农机、林果、蔬菜、畜牧为重点,努力培育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更多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三是着力建设品牌农业,增加农业品牌效益。品牌是特色,是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要在巩固提升粮食、林果、蔬菜等优势基地建设的同时,围绕发展品牌农业,加强组织实施四大怀药、良种基地、供港蔬菜、名优果品、苗木花卉等产业振兴计划,加快各类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示范样板,集中培育一批有明确质量标准、有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品牌。在创建品牌农业中提升现代化农业水平,加块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土地的产出效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益尝试,从我们走访的一些地方看,凡是实行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已经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耕地性质不变、种粮面积不减少、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既可解决土地经营细碎的问题,又能把农民从经营小块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或进城务工,或发展二三产业,更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调查情况看,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我市老区农民增收的主导力量,应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接受培训后的就业率。首先,应加大劳动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农村工程项目等内容开展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实现当地就业、当地创业。其次,要做好外出务工就业岗位的技术培训,做到外出打工有特长、有专业、懂技术,会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稳定就业。其三,要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建立用工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其四,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树立“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和“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理念,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农民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的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农民创业环境,用农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强村富民之路。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应当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增加村民个人收入结合起来,走强村富民之路。要充分发挥农村的资产、资金、资源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是走土地经营的路子。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机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采取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对于有荒山、荒沟等土地资源的村,可统一开发或参股开发,开发后可统一经营,也可租赁或承包经营;有条件的村还可通过建设新型社区、村容村貌整治、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增加集体土地资源,稳定增加集体收入。二是走资本运营、盘活集体资产增收的路子。对村集体闲置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使存量资产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走项目兴业、企业强村的路子。积极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兴办二三产业,独资或合作搞项目开发,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走有偿服务,依靠服务创收的路子。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创办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适当收取费用,增加集体收入。

    (五)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鉴于我市老区村基础条件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工作的指导上,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和难点认真贯彻落实“老区优先、重点倾斜”的要求,切实把加快老区发展摆到重要位置。尤其对基础差,发展慢的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应在发展思路上帮其谋划,扶持政策上给以倾斜,项目投入上给以支持。要对老区村的状况进行分类排队,依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建议将帮扶重点放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村庄。一是对这类村实行分类排队,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加快发展。二是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规定具体任务、时间、质量,限期完成。过去市委政府曾采取过类似措施,应当总结经验,抓好落实。三是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关注、支持老区的积极性,发动社会各界支援老区、服务老区。四是进一步激发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力争如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焦作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35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