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关于发展壮大老区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考察调研报告

    2013-8-22 10:36|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4898| 评论: 0

    摘要: 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是新形势下实现富民强村、共同富裕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最近,我们就这一议题,会同各县市区老促会同志进行了专题调查 ...
    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福利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前不久,市老促会对我市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赴江苏省一些老区的市县村进行了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发展壮大老区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考察调研报告》。根据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现将这个调研报告予以印发,请各地认真研读学习,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是新形势下实现富民强村、共同富裕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最近,我们就这一议题,会同各县市区老促会同志进行了专题调查。同时,为了深入研究并找到一条促进我市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由市老促会张明亮会长带队一行五人,于418日至425日赴江苏省一些老区的市县村进行了学习和考察。这次考察,收获很大,感受颇深。不仅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一、江苏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经验

    我们先后考察了淮安市、扬州市和苏州市的6个县市区、9个行政村。通过与当地老促会、县市区乡村党政领导同志座谈,一致感到,江苏各地在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思想解放,勇于实践,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尤其是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坚持多轮驱动、同步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概括这些地方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有以下四条:

    (一)目标明确,努力实现“富民强村、共同富裕”。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在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也必须提升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基层为农民服务办事的实力,达到富民强村、共同富裕。基于这一认识,他们把“富民强村、共同富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目标纳入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两任省委书记李源潮、罗志军同志曾多次指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村一级干部,关键是要把集体经济搞上去,这样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才会有威信”。并勉励干部“继续探索强村富民之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水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指导,江苏省各级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我们所到市、县,发现从上到下都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省里规划“通过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等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确保到2015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淮安市的规划提出“要再造集体经济新优势,在全市实施破零工程”,制定了一年变化、三年变大、五年变强的工作目标。苏州管辖的太仓市提出,要确保“十二五”期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翻三番,有50%以上的村年收入达到500万元,消灭100万元以下的村。

    二是下发文件进行具体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为夯实三农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先后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下发文件,制定政策,“鼓励各地开发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盘活土地、厂房、设备、物业等集体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社区服务业,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并制定具体措施进行推动。扬州市制定的《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着力提升五项能力的意见》中要求,要在提升发展集体经济能力上求得新突破。

    三是督促指导实行强力推进。为了认真落实这项工作,江苏省各级狠抓落实,多次召开全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工作会议,了解工作进度,研究存在问题,对各地的工作进行具体督促和指导。要求各级干部继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提高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步伐。苏州市要求以增强村级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县()区党委政府为责任主体,创新扶持发展方式,努力开创村级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新局面。

    (二)措施有力,千方百计鼓励集体创业。江苏省在推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不仅制定有宏伟的发展目标和明确的工作任务,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出台政策,给以鼓励和支持。一是市县设立村级创业发展专项基金,以贴息或专项补助方式给予支持。淮安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集体经营性收入薄弱的村,采取项目化实施办法予以重点扶持。洪泽县滨河村属于集体经济薄弱村,按照省里要求,在镇办工业区内建设1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所需资金120万元,市、县各补助20万元,镇里拿40万元,村里量力而行,不足部分由镇里补齐。市、县补助作为无尝支持,镇、村投入按比例分红,以此调动基层积极性。二是利用土地政策给以支持。对符合土地登记要求的集体建设用地给以登记发证,按照省里提出预留土地的要求,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采用“优先预留、优先规划、先留后征”的方法发展集体物业经济。另外,从工业用地指标中划出不少于5%的比例,供农村在新社区建设中置换开发。三是减免税收给以支持。太仓市规定,“从2010年起,对村集体所缴的房产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以及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工程所征的税收,实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四是创造良好环境给以支持。县区政府都明文规定:简化办事手续,缩短办事时间,降低建设成本;对建设过程中需要交纳的各种规费原则上实行零收费。

    2、能人带头,带领集体共同致富。这样类型在农村占有一定比例。如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是新四军总部所在地。20095月,该村多年在外搞工程建设的党员朱林回村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带头筹集资金110万元,购置设备,自任董事长,建起了村办集体企业“天元建筑有限公司刘老庄分公司”,利用业务关系继续为集体承揽业务、亲自经营。经过两年努力,不仅还清借贷,去年实现集体收入272万元,今年可达350万元。同时还搬迁、推平了36个自然村,填平58个废沟塘,新增土地1580亩。利用这些新增土地与国土资源部门置换征地指标,用这些征地指标收入建成了10万平方米(20栋)住宅楼和海鲜菇加工厂、生态休闲观光园区及影视基地。淮安区浦马村 570户、2360人,本村党员马玉堂当选村支部书记后,于2007年注册成立村级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自己长期在外贩运蔬菜的经验和关系,带领全村群众种植、加工、运销蔬菜,到去年集体收入由3万元增加到37万元,今年预计可超100万元。

    3、多管齐下,实行多元化发展。苏州市一些地方提出“四轮驱动”(外资、民资、国有、集体)、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太仓市东林村,是由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大村。2007年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实施“三集中”(农民向小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土地向农场集中)、“三置换”(宅基地置换商品房、土地承包权置换社会保障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企业股份),建成了合作农场、万头猪厂、物业公司及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等集体经营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到2011年,村集体收入已达到1500万元。

    4、转型升级,拓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渠道。我们看到的这些地方,都十分注重发挥本地优势,因村制宜,择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或对已有企业实行改制改造,或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或参与旅游业开发等第三产业,主动转型升级。扬州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六种转型升级模式,即联合发展集体物业,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劳务合作社,开发服务型经济,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5、结对联姻,动员机关挂钩帮扶。扬州市在全市年集体收入低于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中,选择52个村进行重点扶持。除了财政通过项目扶持外,动员组织市级机关52个部门挂钩联系,结对帮扶。其主要任务:指导村里制定3年发展规划;发挥部门优势,帮助村里健全、完善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加强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帮助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我们考察的这几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1)集体控股,建立股份合作制。绝大部分村庄或社区,在经营机制上多采取集体控股的股份合作制。涟水县涟城镇军民村是一个城郊型村,在企业改制中,村“两委”坚持集体企业一个不卖,建立工贸集团总公司,实行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股份合作制。下设营造建设、康源制业、纺织、商贸、物业管理、蔬菜种植等六个分公司,五业并举、协调发展。2011年全村各业总产值10.5亿元,集体收入达到1650万元。

    2)公有民营,实行招标租赁。不少地方通过资产合理流动和盘活闲置资产,实现集体增收。淮安市清河区富强村,利用城中村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集体服务业。企业改制中坚持“卖蛋不卖鸡”,集体资产不卖不分。将村组集体闲置资产(厂房、门面房)整合起来,量化到组(村民小组),对外招标租赁,去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00万元。

    3)以企带村,村企联动发展。太仓市雅鹿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与江苏雅鹿集团结对挂钩,按照“以企带村、村企联动、企业出资、收益归村”的办法,帮助村里建设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支持村里发展集体经济。该村经过几年滚动发展,现已拥有标准厂房60000平方米。2011年村集体综合收入达到1020万元。

    4)组团联合,搭建发展平台。苏州市吴中区以城镇为开发主体,打破行业和地域界限,扩大联合与合作,搭建发展平台,走团体式发展的新路径。由镇(街道)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和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联合,共同出资组建集团公司,抱团合作,实行集团化运作、资产化经营、市场化开发,不断提升集体合作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太仓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集中若干村的集体留用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出租”和“产权独立,收益归村”的形式,在城镇、工业园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统筹建设标准厂房、仓储物流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集体物业项目,充分发挥集中开发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使村级集体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这种村村联动、协调并进的形式,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强化领导,建立严格督查考核制度。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江苏各地建立了严格的督查制度。首先,市县乡镇都建立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明确各镇(区)党委的主要领导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实施计划、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协调召开联席会议、审定项目建设方案、督查项目建设成效。其次,对乡村集体资产实行规范管理。普遍建立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乡村(社区)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其三,建立有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和下派干部包村制度,进行帮助和指导。其四,建立有工作考核制度。如扬州市,对目标任务实行管理责任制,年终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扶持资金实行使用公示制,要求做到“三公开”,即计划公开、使用公开、帐目公开。

    二、我市老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状况

    外出学习考察之前,我们对24个老区村的集体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我市老区村级集体经济有过其辉煌的历史和艰辛的历程。目前正处在困惑徘徊时期,其现状不容乐观。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被调查的24个村,多数是比较好的村,集体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收入。以2011年为例,24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3493.9万元。其中承包费收入79万元,企业收入1264万元,租赁性收入1009万元,财政转移支付收入77.8万元,其他收入625万元。综合分析收入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资产经营性收入占据主导地位。被调查的24个村,有资产经营性收入的22个,占被调查村总数的92%。这类村的收入来源:一是原有厂房、地皮、设备对外租赁,二是机动地、“四荒”地经营权对外承包;三是原有的商业门面、店铺对外承租。集体收入虽然不多,但几乎村村都有。

    2、企业经营性收入正在弱化。过去我市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高峰时集体企业产值曾占到70%以上,企业改制后其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的24个村,有工业企业的只有2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正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温县马庄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集体企业先进村,村里有大小企业10多家。企业改制后,村里不再直接经营企业。集体每年的57万元收入,主要来自原有厂房、设备、地皮的租赁、承包。

    3、集体收入不高,经济实力不强。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现有集体收入普遍较低,实力较弱。据24个村统计,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有3个,占12.5%10万元以上的有17个,占70.8%5万元以下村4个,占16.7%,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与江苏一些地方相比,过于悬殊。例如我们考察的太仓市,全市106个行政村和社区,2011年村级集体收入平均508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13个,500万元至1000万元21个,200万元至500万元62个,100万元至200万元7个,全市没有低于百万元村。

    (二)集体经济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情况表明,尽管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在改制中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凡是保留有集体经济的地方,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马村区东孔庄,村里有4个企业 ,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0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1611万元。近年来,该村按照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大力实施村庄面貌“五化”标准建设。几年来,共硬化道路3000余米;新建了卫生所、超市、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剧场等公共场所;购置了一批健身器材、图书等体育文化用品;统一规划建设了120栋别墅式住宅和八幢五层住宅楼,面积达26000平方米,村民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同时还建成了村养老院,对孤寡老人和60岁以上老人给以补助。逢年过节,村里拿出数百万元给村民发放福利。

    再如博爱县南道村,1998年村办企业糠醛厂改制后,固定资产折合600余万元归村集体所有,存放到厂里吃利息(月利息1分)。村委利用这部分收益,先后投入375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投资170万元硬化所有街道及出村路共6800米,投资85万元建设了街心游园,投资5万余元对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投资48万元整修排水渠4000米,投资20万元对村幼儿园进行了改造,投资45万元建成了村委办公楼。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年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经济观念淡化,对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比较淡薄,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当前发展经济的大方向是鼓励私营、民营,再提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有的认为,集体经济竞争不过个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迟早要倒闭;还有的担心发展集体经济会重走吃大锅饭的老路等。这些认识,造成对发展集体经济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

    2、集体实力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依然突出。据了解,由于多数村集体实力太弱,对于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投资囊中羞涩、无能为力。以去年为例,24个村除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有11个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正常支出难以维持。例如温县北张羌村,全村2208人,集体年收入仅11万元左右,而正常的群众吃水、报刊杂志、干部工资、日常办公等基本支出就需要用近13万元,收支相抵,入不敷出。

    3、创新意识不强,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从被调查村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集体所拥有的收入,绝大多数是过去留下一些固定资产的租金,很少有新的发展项目。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胸中无目标,头上没压力。满足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甚至有的把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完全寄希望于上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上,办法靠上级来想,项目靠上级给找,资金靠上级来投,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4、集体债务沉重,发展缺乏后劲。调查发现,很多村都有负债现象,少的几万、十几万,多的几十万、上百万元不等。如武陟县山阳乡的前刘庄,1988年欠债15万元,近年来村里陆续搞了一些公益事业建设,到去年欠债已达到40多万元。再如温县番田镇西南马村,全村980人,1400亩耕地,80年代曾因集体经济发展迅猛而闻名,被评为“省集体经济明星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全部处于停产、破产状态,导致负债累累,最高时达到700多万元,去年还外欠400多万元,人均债务4000余元。

    (四)困难和机遇并存,优势和潜力同在。我市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虽然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一是多数村干部群众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着较强的愿望,他们对实现共同富裕寄予了很高期望;二是我市老区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创造和积累了一定经验,包括集体资产对外承包,企业退二进三等,这些不失为市场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的好形式;三是各地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对促进我市老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既定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参考外地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老区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一再强调,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习近平同志201012月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策,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破解这一难题的前提,是要正确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极为重要;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的重要举措;其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从而进一步坚定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念,增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重振我市发展村级集体级经济的士气。把其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实行强力推进。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促使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有一个较大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要采取各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认真总结实践中群众创造的经验,坚定发展信念,增强发展信心,明确发展途径和措施办法。大力表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好的发展思路,是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和基础。要引导农村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为目标,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认真研究优势资源转化的途径和办法,理清多元化发展、多形式经营的发展思路,定位发展目标,制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稳步实施。从我们了解和考察的情况看,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种发展途径:

    一是资本增值之路。具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村,要积极稳妥的参与项目发展。同时吸收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是资源开发之路。农业资源丰富的村,要从本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深化结构调整,由村集体组织牵头,兴办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还可以由集体控股,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服务业拓展之路。一些靠近城镇、交通便利、具有较好区位优势的村,可以配合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积极参与小城镇开发,特别是服务业的开发。包括兴建小商品市场、餐饮服务一条街;发展为城镇生产、生活服务的物流业;按照规划,兴建标准厂房、承接社区物业管理等。这些项目,既可解决劳动力就业,又可增加村级经济收入。

    四是闲置资产利用之路。我市农村过去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有大量的厂房、设备。对这些闲置资产进行对外承包、租赁,使之重新焕发生机,产生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村庄整合、旧村改造的地方,通过改造、整理空心村复垦新增的土地,统一承包经营,增加集体收入。

    五是走农业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探索委托流转、转包、转租、转让、互换、入股等方式,引导农村土地向业主大户集中,以示范园、示范场、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稳步发展村集体领导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长。

    (四)加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除了认真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和继续加大政府财政转移力度外,结合外地经验,在政策扶持上建议:(1)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支持机制,像江苏那样,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项目实施形式给以补贴;(2)多方筹集,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村级集体经济;(3)从既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出发,适当放宽土地限制。允许村一级通过复垦复耕,采用土地置换的办法开发置业;(4)认真落实有关农村承包土地中的“机动地”和征地过程中的“预留地”政策,允许保留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按照国家统一规划进行自我开发;(5)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招商引资。

    (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证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离不开一个好带头人,要引导党员群众把愿意为群众办事、符合党员条件的农村致富能人选到基层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对村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把村级领导班子建成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集体。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造条件。

                                                     2012年6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