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关于我市部分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3-8-21 17:46|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2369| 评论: 0

    摘要: 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即省委27号文件,提出了加快老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

    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即省委27号文件,提出了加快老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前年10月,市委在九届五次会议上,提出了2015年在全省实现“三个率先”(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率先实现翻两番;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奋斗目标。省、市委这些重大举措,无疑为加快老区农村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老区农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然而,老区农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如何,距离上述目标还有多远,如何加快老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真正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市老促会新一届的老同志们带着这些问题,于去年12月初,用一周时间深入老区农村进行了一次摸底式调查。

    一、被调查村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中低收入的老区村,包括部分贫困村,也有个别原来基础差、发展变化大、收入水平高的村,共涉及到6个县市、21个乡镇,实地考察了33个村,走访了58家农户,同时还看望了5位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老军人。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这些老区农村改革30年来的重大变化,听到的是广大群众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的赞扬声,同时也了解到不少地方的同志对市委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充满了信心。从调查的情况看,这33个村同其它地方一样,改革开放以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市场化轨道。首先,市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在与村干部座谈和同群众交谈中,发现广大农民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形成一个共同认识,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同样离不开市场。无论是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已经扎根于群众之中。其次,农民的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那种“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的老观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啥值钱种啥,啥挣钱干啥”的市场经济新思维。修武县西村乡双庙村,地处深山区,全村77户,252口人,是省定重点扶贫村。这几年群众思想观念的大改变,带来了该村经济发展的大变化。他们一改常年单一种植粮食的老传统,因地制宜,改种蔬菜和林果等经济作物。我们给他们算了个账,去年光林果、蔬菜和劳务输出三大项,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听了村支部书记的近期规划,更令人鼓舞,他们计划在现有基础上,一是依靠景区大カ发展旅游服务业,二是利用山坡发展200亩优质核桃树,三是一户再增加一亩苹果树。可以预期,三五年之后,这个山区小村将会创造出新的奇迹。其三,在一些地方,农民在实践中对依靠科技进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当成了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法宝。例如博爱县孝敬镇留村,历史上就有种菜习惯。近年来他们大胆进行了生产技术创新,一改过去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和栽培模式,由露天进大棚,由大路菜改精细菜,由单一品种改多品种,不仅克服了季节对蔬菜生产的制约,进一步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目前该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8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4.7%,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800元。

        (二)农民的收入结构出现了明显改变。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村农民收入也由过去主要来自种植业,逐步改变为多渠道和多样化。座谈中一些农民深有体会地对我们说:“光种粮食只能管饱,光靠农业富裕不了”。因此,他们除了在农业内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外,都在千方百计开拓致富门路。据对沁阳市4个被调查村的调查综合,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占39%,来自工业收入占29%,来自外出打工收入占30%,来自林业、养殖业收入占2%。我们在修武县大南坡村走访的一家姓崔的农户,全家4口人,人均不到1亩地,儿子上大学,父亲和女儿农忙种地,农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里编荆芭,每年收入1万多元。再如温县招贤乡仓头忖,是小浪底水库移民村,该村630户,2300多口人,1800亩耕地。这个村迁过来以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经济结构调整已基本到位。农业上的1800亩土地,除500亩种粮食外,其余1300亩种成丹参、山药等药材;工业上村里办起了面粉厂、肉食品厂、加油站、恒卫通有限公司、砚台厂等8个企业;30多户办起了规模不等的养猪厂;村里还有9家个体工商户,15台大小运输车辆,光安排本村劳动力就多达430余人,全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

        (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从了解的情况看,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些村的基础设施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之快,令人刮目相看。据统计,这33个村通自来水的31个,占94%;通水泥或沥青路面的32个村,占97%;电视入户率为88.9%;参加合作医疗的达51899人,占95.7%;低保率为82.1%;五保供养率为98.8%。绝大部分村都建立有卫生室、图书室和文化娱乐场所。例如我们调查的修武县西村乡柿园村,70多户人家,新建了教学楼、村委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还在村委会门前的一块空地上安装了一套体育活动设施。我们进村时,看到一些老年人正在作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搬迁式扶贫的移民村,各种设施都比较完备,新房子、新道路、新学校、新卫生室等,应有尽有,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四)各种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我市广大老区农村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农民承包土地开始流动,流转形式也呈多样化趋势,流转面积逐年扩大,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据了解被调查的33个村已建各类专业合作社5个,承包地流转近万亩。例如温县大尚村,760户,2560人,耕地2821吉,16个村民小组。其中有9个组将1100亩地以每亩800元的租金租赁给平安种子公司专搞种子经营,生产的种子全部销售香港。土地租赁协议规定,出租耕地的9个小组,可出500名劳力到该公司打工,每月每人工资800元,一年干39个月不等,其佘时间可以另觅挣钱门路。群众对这种经营形式比较满意,普遍反映说,“实行这种办法,既有稳定的土地收入,又有可观的劳务收入,可谓一举两得。”调查中我们还看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不少地方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合作社、各种专业学会、协会等各类组织,各种新型合作组织随着时空的变化应运而生,农村的经营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二、制约老区农村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被调查村这些年虽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全市农村的发展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村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我市较贫困的老区村,多处在边远山区、陵区,这些村庄原来的基础较差,底子较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主要表现: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条件没有多大改善;二是缺乏资源优势,经济发展门路不广;三是生产性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难有大的投资。这33个村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为3135元,而当年全市农民平均收入已达到5326元,只占当年人均水平的58.6%。其中人均收入在3500元(省委27号文件中要求老区农民到2010年达到的水平)以下的为14987人,占27.5%;人均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为12248人,占22.6%,还有8397人人均收入在785元以下,处在绝对贫困线上。另一方面,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无力投入。据被调查的33个村统计,村集体经济为零的有19个村,占将近三分之二,有收入的14个村。在这14个村中,有7个村的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零星土地出租和土地承包,占14个村的50%,收入只占农户收入的6.5%。其中有一些村名曰有集体经济,实际上数额低得可怜。如武陟县有一个村,村里集体只有出租土地收入5000元。不少村这几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绝大部分是靠国家支持和社会资助完成的。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比较缓慢。在一些边远地方,部分农民旧的传统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上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的局面没有多大改观。有不少村的农民依然是单靠土地为生,很少在拓宽其他生产经营门路上下工夫。据对33个村农民收入构成的分析,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的3135元中,来自农业收入的份额占到61%,如果按加上林业、养殖业的大农业计算,可占到80%左右。尤其是山区、深山区的老区村,由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耕作制度落后,所占的比重就更大。这一情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

    其三,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村科技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样,随着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农村依靠科技进步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乃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市老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村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其主要原因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人才相对缺乏。我们调查的这些村,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35298人中,有70%多的初中毕业或初中肄业,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量很少。而且村里有点文化的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连一些初中学生,初中没上完也辍学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一些年老体弱者。这种状况,对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将带来很大困难。

    三、几点看法和建议

    1、要充分认识老区农村脱贫致富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指导方针和制定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我市老区农村贫困面虽然不大,但工作任务及工作难度并不可低估,同样是任重而道远。首先,要看到广大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每一个农民的战略目标,但我市农村在相当一部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悬殊较大。以农民人均收入为例,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30元,被调查这33个村当时预计2008年可能达到3650元,只占全市平均水平的59.5%,相差将近一半,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全市的平均水平,任务将十分艰巨;其次,随着国家对扶贫标准上调,即由人均年收入785元提高至1196元,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市的贫困人口可能由原来的下降到4万多人增至近9万多人,工作量将大大增加;其三,我市提出2015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万元,被调查这些村,用7年时间净增6350元,其难度可想而知。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要提前5年实现小康,必须充分认识加快老区发展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大老区工作力度,努力促使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新的突破,上一个新的台阶。

    2、认真落实省市加快老区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历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老区都十分关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老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老区建设高度重视,今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市委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全市农村老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各项政策措施。建议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有关部门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真正摆到重要位置,列入工作议程,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快老区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并且在用足用好上下工夫。只要能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可以预期,我市老区农村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3、深化改革是加快老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总结这些年农村经济社会变化的基本经验,就是改革出动力,改革促发展。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在一些老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底下的原因,固然有基础差、底子薄等诸多素因,而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生产门路不广,则应当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经营机制的转换上还未有取得大的突破。从整体上看,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效益底下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今后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认真学习《决定》精神,积极探索我市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新措施,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在创新经营体制和机制上下工夫,在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规模效益上作文章,努力提升我市老区农村的产业化水平。当前,广大农村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勿庸质疑。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兴办社会事业的关系,牢固坚持“经济是基础”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工作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摆到重要位置。

    4、继续巩固已脱贫村的扶贫成果。我们调查的33个村中,有7个是省定重点扶贫村。这7个村,经过整村推进式帮扶,按照省里制定的扶贫标准,都巳脱贫,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从了解的情况看,这些村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纠其原因,仍然是致富门路不宽,收入来源单一,不少村还是主要依靠土地,甚至是单靠种植粮食。扶贫要扶根本。如果这些村不解决发展后劲和活力问题,不仅难以加快发展步伐,很可能还会出现再返贫现象。因此,对这部分村应当扶上马,送一程。尤其是在发展经济上继续给以帮助和扶持,从而使其能够尽快缩小差距,跟上全市农村发展的步伐。

    5、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培养农村适用人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老区农村,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上过高中的只占初中生毕业生24%,上过大专的占高中毕业生不到6%,就是这不到6%的毕业生,也大都离开农村远走高飞去了。在一些村出现了建有卫生室,没有正规医生;盖有新教室,缺乏正式教师;有特色产品,没有技术人员的脱节现象。这与中央提出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因此应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认真贯彻今年市委1号文件精神,真正在人力、财力上给以倾斜。应釆取多种形式,整合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力度。在这方面,我们调查修武县的一些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修武县委、政府近几年来比较重视农村适用人才的培训。他们从每年高考未被录取的学生中,选择一批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由县财政出资,送到专业学校定期培训,毕业或结业后回到农村从事专业工作,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人才紧缺的矛盾。

     

     

     

                                  焦作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09年5月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