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对部分老区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3-8-21 17:52|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2162| 评论: 0

    摘要: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则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最近市老促会协同部分县市区老促会的同志深入到一些老区农村进行了调查 ... ... ...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则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最近市老促会协同部分县市区老促会的同志深入到一些老区农村进行了调查,这些村有一条共同经验,即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使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被调查村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特点

    这次共调查了12个老区村,其中山区村4个,平原村8个,大部分都是外出务工比较多的村。这12个村共有人口13781人,耕地面积13055亩,其中劳动力7623人。据统计12个村常年在外打工的有3394人,占12个村劳动力总数的44.5%。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6708元,其中务工收入4589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8.4%,最多的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万元以上。综合这12个村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劳务输出起步比较早。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全面推行,促使一些剩佘劳动力重新择业,尤其是人多地少的村庄,这种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沁阳市山王庄镇马庄村,全村1800多口人,520亩耕地,人均不到3分地。该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村里剩余下来的劳动力就转到了兴办家庭副业上,乡镇企业也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他们利用区位优势,开设了多家小煤场。从2003年开始,群众又自发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由近到远、由少到多,先后到韩国、日本、新家坡、德国等地打工,在国内又转战到上海、广东、江苏等一些城市。目前,外出务工劳力占到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劳务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

    二是外出务工形式呈现出多种渠道。12个村外出务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培训后输送出去的;有靠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有靠亲戚朋友牵线搭桥出去的;相当一部分是由能人带动出去的。如温县番田镇大吴村,从2004年起,该村原村委会主任通过关系联系到大连造船厂打工,并在大连建了个联络站,牵线搭桥为该厂介绍农村务工人员,开始介绍本村,后来介绍外村、外县,经他介绍的务工人员由2005年的100人增加到2010年的450佘人,其中本村150佘人,外村、外县300佘人。打工收入逐年增多,由2005年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5千元左右。该村农民后来还通过不同渠道又陆续到广州、深圳、郑州、焦作等地外出务工,目前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650佘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近70%。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1万元以上。在全村经济总收入中,种粮收入500万元,种植蔬菜收入100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1000万元,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是土地流转带动了劳务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几年来农民承包的土地开始流动,有的租赁出去收取租金,有的土地入股实行分红,剩下的劳力或原地打工,或外出觅活。温县的大尚村,全村760户,2560人,耕地2821亩,16个村民小组。其中有9个小组的农户将1100亩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租赁给平安种子公司转搞种子经营,生产的种子全部销售香港。出租耕地的9个小组,可出500名劳动力到该公司打工,每人每月800元,一年干3-9个月不等,其佘时间可以另觅挣钱门路,群众对这种经营形式比较满意,普遍反映说“实行这种办法,既有稳定的土地收入,又有可观的劳务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四是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劳动力大量转移。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市部分居住在景区周围的老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重新就业的空间。这些地方注重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围绕旅游业大力发展家庭宾馆、农家饭店、旅游特色产品商店等服务行业,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例如修武县西村乡陪嫁庄,这个村地处海拔1100米的深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区位因素制约,历史上比较贫穷,是省定重点扶贫村。随着云台山景区的拓展,这个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依托云台山景区,积极走旅游带动之路,他们依托景区先后建起了10家中小型家庭宾馆,可接待1500余人,开设了7家农家饭店,3家旅游产品专卖店,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一举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

    二、被调查村劳务输出的地位和作用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个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从不自觉到积极主动的过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对劳务经济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1、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用工需求在不断增加,国家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政策和法规也日趋配套和完善,使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也不断得到有效保障,务工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巳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博爱县阳庙镇梁陈村梁长胜全家4口人,有2个女儿在苏州打工,现在每年全家增收4万佘元。陈高贵,全家7口人,三个子女外出务工,每年增收5万余元,家里盖起了新房,购置了高档家具,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2、劳务经济促使农民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许多人打工回乡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有的还把外出打工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带回本地兴办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孟州市武桥村,全村2300佘人,外出务工人员有1029人,约占全村人口的二分之一。其中有近200人分布在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深圳等大城市,由于他们长期受这些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熏陶,耳濡目染中观念在改变,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敏捷。目前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大部分已脱贫致富,其中有9名带着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一些打工者深有体会地对我们说,蹲在家里和走出去大不一样,外出打工就好比进了一次大学堂,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强了改变农村面貌的信心。

    3、劳务经济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的配置。被调查村还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富佘劳动力的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人多地少促进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又必然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佘劳动力,农民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本地区农村富佘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一方面使有限的耕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可以把一部分农民从有限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开辟创业增收的新渠道。

    4、劳务经济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12个村的调查显示,劳动力转移,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收入的快速增长,又刺激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在这些村,凡是有外出务工的农户,都新建了漂亮住房,不少农户购置了高档家电,购买了摩托车、电动车,还有少数农户买上了家庭汽车等。这支劳动大军,在潜移默化中把城市的科技知识、现代文明带到了农村,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沁阳市官庄屯村全村194户,大部分劳动力实现了外出务工或就地转移,90%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装上了闭路电视,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摩托车,户户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建造了4000多平方的小游园,安装了20套健身器材,还投资1万多元完善了农村书屋,正在向一个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迈进。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劳务输出是农村改革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事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同样有ー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有的已经得到解决,有的正在解决,但是还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一是外出务工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据调查,这12个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0%,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则占到70%左右,并且绝大多数人未受过专业培训或受过培训但并未真正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由于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制约,这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例如博爱县寨豁乡司窑村,该村常年在外打工的有150佘人,其中有120佘人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80%,这些人绝大多数主要从事建筑、安装等重体力劳动,月工资平均在1000元左右。二是外出务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了解情况看,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民外出务工比较重视,包括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技术培训、提供信息服务等,创造了一些条件,但如何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使他们能够有组织、有秩序地外出依然是个薄弱环节。我们调查这12个村,70%左右的外出务工人员是靠能人或亲友牵线搭桥出去的,有30%左右是能人带动或中介机构介绍出去的,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人员处在一种自流状态。许多外出务工农民不了解外地市场信息,不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维权意识不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多在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中务工,少数企业违反劳动法和相关劳动保障政策的情况时有发生,外出务工人员遇到权益遭受侵害时,维权能力和维权意识不强。农民工往往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就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现在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农民工又感到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就业难和就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部分企业有就业岗位却无工可用,有些农民工急需就业又无业可就。我们在庞冯营村调查时,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们说,现在去外边打工,不仅是学历门坎提高,而且有没有技术大不一样,技术工与普通工的工资相差一到三倍。因此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对促进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关键在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比如培训项目、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培训质量、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等。应根据工作需要设计专门课程,编写专门教材,坚持长期培训,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把农民工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起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2、建设规范的劳动力信息交流平台,保证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联系畅通。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随时掌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了解外出人员数量、分布地区、工作状况、思想动态等方面情况,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和沟通;二是应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相关企业等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及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三是优化社会服务,对农民外出务工,要从外出前的培训,培训后的择业,就业后的管理以及返乡后的安置等实行全程跟踪了解情况,全程关注搞好服务。

    3、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外出人员自身的维权意识;二是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当地政府维权部门的联系,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要增加有关法律法规和维权意识的培训内容,不断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4、积极发展主导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条件。在鼓励农村富佘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回来”,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和关心,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技术支持。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为加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减少大中城市就业压力。

    5、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决好生产生活困难,减轻农民外出打工后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尽力推动劳务经济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2010年11月18

    市委领导在焦作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报送的《对部分老区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焦老促会【201012号)上作出如下批示:市老促会这份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写得很好。报告调研深入,资料翔实,对劳务经济的地位、作用和问题的分析很准确,提出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对我们更加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望有关部门认真阅研、吸纳。借此机会,也向老促会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