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全市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建议

    2013-8-22 10:31|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2567| 评论: 0

    摘要: 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市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高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平均水平,力争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位居中原经济区前列。革命老区如何加快发展,尽快接近或跟上全市的发展步伐,共享 ...

    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市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高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平均水平,力争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位居中原经济区前列。革命老区如何加快发展,尽快接近或跟上全市的发展步伐,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是我市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三月中旬,市老促会会同各县市区老促会,采取全面摸底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先后深入到15个乡镇、26个村进行了走访和座谈,对全市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一、我市老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调查情况表明,过去五年,是我市老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农村面貌变化较大、农民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老区农村各业全面发展。过去五年我市以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种植特别是小麦、玉米普遍实现了良种化,夏秋两季均实现亩产超千斤,全年超吨粮。温县全县小麦种植面积40多万亩,其中种子种植面积就达到30万亩,并先后培育出了豫麦49、豫麦198等品种。品种优良化和种植技术科学化,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二是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市以怀药、蔬菜等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已达到127万亩,占种植业总面积的25%。例如博爱县孝敬镇,全镇5·5万亩耕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2500座,塑料大棚2万余座。走进孝敬镇,遍地都是地膜覆盖,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很有现代农业的气息。特别是新发展的半地下式日光温室,象是一个现代化生产车间,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武陟县龙源镇祝徐店村,利用该村多年经营花卉苗木的经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该村农民积极发展花卉苗木,全村1100亩土地,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90%,已经成了花卉苗木生产专业村,去年仅花卉苗木人均收入5500元。三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良种、怀药、旅游、蔬菜等多种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四大怀药是焦作地区的传统产品,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几年来有了长足发展。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县市,借助四大怀药的品牌优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迅猛增加。温县仅铁棍山药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万亩,目前全县出现了以怀山药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多家实业公司,形成了跨村庄、跨乡镇、跨县市的主导产业。该县伟康公司立足于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建立起1400亩怀药标准化种植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和“订金”形式,带动怀药种植农户的快速发展。20089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该公司铁棍山药种植基地时称赞说:“这种模式是不错的,这应该是现在中国农民的模式。”与此同时,全市不少村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多品的特色经济。孟州市有半数以上的村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个个有规模。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过去五年,各级政府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农民致富。修武县岸上乡充分发挥云台山旅游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周围村庄发展三产服务业,修建道路,改造门面,完善设施,使山区不少村走上了致富道路。该乡岸上村,旅游开发前是一个人均收入只有260元的贫困村,发展旅游业服务后迅速致富,去年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有11户收入在50万元以上。武陟县三阳乡以河南粤禽公司为龙头,投资3200多万元,分别建成了三黄种鸡孵化基地和肉鸡屠宰线,形成了从育雏、饲养到成鸡、屠宰和种蛋出售产业化生产线,并带动90多家农户发展规模养鸡,逐渐走上了致富道路。

    (二)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在完善农村双层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一是引导农民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2005年开始,我市农村首先围绕种植业,在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经过典型示范、积极引导,由点到面,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到去年底,全市已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2300余家,入社农户4.63万户,辐射带动22.3万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拉长了产业链,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孟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09家,成员累计达3415户,覆盖了全市农、林、牧、渔、农机各个领域,辐射带动农户累计达到1.4万户。谷旦镇禹寺村870户,3600人,4200亩耕地,该村以沼气发电和生物养殖为依托,大力发展群众致富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全村有养殖户290余户,其中养猪户230户,母猪存栏2500头,年出栏5万头,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可获纯利润6000元。二是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承包土地的有序流动。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本世纪初,我市农村一些地方自发地进行了土地流转的有益尝试。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近几年来流转速度逐渐加快,流转面积由小到大,参与农户由少到多,经营机制逐步完善,为解决农村改革初期土地承包经营中出现的地块零散、规模狭小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经。到去年底,全市已流转土地26万亩,涉及75000户,分别占全市农村家庭承包土地面积、承包户的11·4%12·6%。农村土地的的有序流动,推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为推进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致富门路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的生产门路逐步拓宽。多数地方农民已经走出了单一种粮和依赖土地收入的传统习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或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或外出务工经商等,致富门路越来越宽,收入渠道越来越多。据对26个老区村了解,2010年这些村农民纯收入中,来自蔬菜、怀药、林果、油料等经济作物的收入占到40%以上;来自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收入占20%左右。如温县南张羌镇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实用鞋生产基地,全镇制鞋企业近400家,年制鞋产量达到1.2亿双,从业人员高峰时达到2万多人。他们生产的七星双色鞋、布鞋、雪地靴、劳保鞋等产品,畅销湖南、湖北、安微、东北等大江南北,并出口到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国家。来自外出务工收入一般都占到40%左右,高的达到80%以上。博爱县寨豁乡地处深山区,近年来外出打工人数剧增,寨豁、黄塘、南坡三个村,去年人均纯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分别占到90%73.3%76.9%

    据对全市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调查分析,2010年全市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327元。比2007年增长 20·9 %,2005年增长66·4%。以行政村为单位计算,2010年,实现省定3500元以上目标的村有1102个,占全市老区村总数的93·8%;实现市定4500元以上目标的有932个,占到80%

    (四)农村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从了解的情况看,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老区民生,针对老区农村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为老区群众排忧解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所到之处变化之大,令人刮目相看。这些村的水、电、路、有线电视和通讯设施普遍实现了五通,出村道路、村内主要街道都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修武县周庄乡孟村多方筹措资金346万元,投入农田和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环乡路、出村路和村内道路,新打机井15眼、铺设地埋线60000余米,新铺供水管道13000余米,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问题。与此同时,还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民夜校、文化活动中心以及篮球场等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有效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当前老区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我市老区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全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差距。一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整体来看,老区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以去年为例,全市平均水平已达到7512元,老区农村才达到6327元,相差1185元;省定目标到2010年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有73个村没有实现;市委制定目标到2010年要达到达到4500元,也有243个村低于市定目标,多数都徘徊在1500元至3000元之间。尤其是一些贫困村差距更大,最低的村只有1500元左右。二是一些地方产业的群体优势还没有真正形成,发展方式落后,依然是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加上一些地方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发展缺乏活力,后劲明显不足。三是在一些山区、岭区,群众吃水、就医、孩子上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山区看到,村里有水池、农户有水窖,但是天不下雨,依然没水可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说,现有饮水不仅安全没有保障,遇到干旱,水源断流,群众吃水依然是大问题。群众看病问题,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场地、没医生,村里基本上都有卫生所,但多数村庄缺少正规医生。孩子上学问题,主要反映在山区和边远地区。我们在修武、博爱山区看到,七八岁的小孩上学,每天来回要跑二十多里山路,尤其到冬季,一天两头不见太阳,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四是扶持老区发展的各项政策还不够落实。这几年省市县都就加快老区发展下发了文件,出台了政策,但是落实不够,原因是缺乏长效机制;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对老区人民缺乏深厚的感情,甚至不了解老区,对支持老区建设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我市老区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在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今后的发展中感觉到,绝大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目前农村面临的形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他们认为,老区农村当前确实存在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优势:一是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在继续加大,尤其是对革命老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省委提出构建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将引领河南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市、县各级通过招商引资,正在建设或谋划大批新项目;是全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我市老区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快我市老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及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老区农村同样应当紧紧围绕市委、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实现老区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力争2015年以行政村为单位计算,老区农村人均收入能达到1万元。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从老区村的实际情况看,全面小康建设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前提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综合实力,夯实经济基础。因此,在贯彻落实支持老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拓宽发展思路,谋求发展途径。除了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培训上给以扶持外,重点应当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使农业增收增效。从调查情况看,目前一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仍然比较缓慢。据对2010年全市老区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分析,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1.6%,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收入所占比例仍然偏大。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冬季我们对老区农村的劳务输出情况作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哪个地方劳动力转移的多,哪个地方收入水平就提高得快,哪一家外出务工人多,哪一家就致富得快,不少贫困户都是一人务工,全家脱贫。我市人多地少,机械化程度较高,应当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三是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我市推行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是规模不够大,组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贫困地区,土地分散经营、产品老化的状况没有多大改变,这也是一些地方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应当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推进产业适度集聚、集中,拉长产业链,实现产品多层次增值。四是切实抓好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现在农业上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多,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促使农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增加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开拓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老区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激发活力,改革促进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市老区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以开发新特产品为目标,在推进传统产业向新特产业的转变上作出努力;二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作出努力;三是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轴,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上作出努力;四是以区域协调发展助推改革为动力,在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对外开放上作出努力。应特别注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例如我市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应当乘势而上,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其它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也应当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新项目,努力做到以优取胜、以新取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鉴于地区间基础条件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工作的组织指导上,应当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一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老区优先、重点倾斜”的要求,切实把加快老区发展摆到重要位置,给以重点倾斜。尤其对基础差,发展慢的部分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应在发展思路上帮其谋划,扶持政策上给以倾斜,项目投入上给以支持,促其快速发展。二要对目前老区村的状况进行分类排队,分别找准定位,依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措施,重点应放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村庄。三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关注、支持老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拼搏奋进,努力实现新跨越。

    (四)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政策,加大对老区的帮扶力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省、市制定的扶持老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不仅受到了广大老区群众的好评,同时他们对这些政策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寄予了极大期望。实践证明,各项政策落实之时,便是加快老区发展之日。因此一定要取信于民,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27号和市委1号文件,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把支持老区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一要按照省、市委的文件要求,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基础的支持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继续动员社会各界献出关爱之心,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区;三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认真落实好“ “五定”措施,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怀。

    (五)选配好村级班子,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查中感到,在一些比较落后的村,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村级班子建设亟待加强。这类村级班子的突出问题是干部队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领导能力不强、后备力量匮乏。对这类村当务之急是选好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支部和村委两个班子一把手。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政治、业务、能力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真正能够担负起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焦作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15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