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永被铭记的苦难与光荣

    2014-9-9 16:16|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2022| 评论: 0|原作者: 赵改玲|来自: 焦作晚报

    摘要: 走进修武县郇封镇小纸坊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昌街道李屯村,绿树荫浓,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 一幅上佳的田园村居闲适图就在眼前。然而,在腥风血雨的抗战岁月里,这里曾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屠杀,更有过不甘受辱 ...

            走进修武县郇封镇小纸坊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昌街道李屯村,绿树荫浓,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 一幅上佳的田园村居闲适图就在眼前。然而,在腥风血雨的抗战岁月里,这里曾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屠杀,更有过不甘受辱、奋起反抗的壮举。

            如今,小纸坊村村民立的“深仇处”碑,已无处可觅;李屯村村民用于抗击侵略的“老白龙”土炮,也静静地躺在了修武县博物馆里。但抗战的烽火岁月,就像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永远镶嵌在历史长河之中,奏响焦作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壮丽乐章。

            小纸坊村:用鲜血写成的村史

            鬼子砍下人头当皮球踢

            1938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九),是小纸坊村最黑暗的一天。史书记录了日寇令人发指的兽行,也记录了村民惨遭屠戮的一幕。

            说起日本鬼子犯下的罪行,今年72岁的小纸坊村村民、退休教师王中正老人声音颤抖:“那是血海深仇,永世不能忘记。”

            1938年2月18日22时,进入该村的日寇开始实施“三光”政策(“三光”即烧光、杀光、抢光)。“我们村第一个被日本鬼子杀害的是赵金贵。日本鬼子在他家里对他开膛破肚,那叫一个惨啊。”记忆又触动了王中正老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大屠杀前一天,村民吕凤其刚刚理了光头。大屠杀那天,日本鬼子用东洋刀将他的头颅砍掉后,当皮球在村里踢来踢去。亲人看着心都碎了,也不敢去认领尸体。

             当天,日本鬼子将抓获的30多名村民用绳子捆绑在一起,拉到大街上准备斩首。

            “日本鬼子朝赵九经的脖子上猛砍一刀,村里人都以为他死了。第二天,赵九经的家人去认领尸体时,发现被压在死人底下的赵九经没有死,准备把他抬回家。谁知道,被路过的日本鬼子看到了,冲过来连刺赵九经几刀。赵九经的命真大,就这样,他愣是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了80多岁。”王中正老人说。

            在那个凄风冷雨的夜里,该村共被日本鬼子屠杀了27人,全为男性。他们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51岁。

            日本鬼子的大屠杀,让该村笼罩在愁云惨雾中。村里哭声遍野,村民扶老携幼,弃业抛家,四处逃难。整整3天,村里没有一个人,成为“死村”。

            村民集资立“深仇处”碑

            时间可以冲淡血迹,却不能冲淡村民对那场大屠杀的惨痛记忆。

            1976年,该村村民集体出资,在当年村民被屠杀的地方,立了一个1.5米高的石碑,上面写着“深仇处”三个大字。

            “这个石碑现在没有了,但那个黑暗的日子,村民永世不忘。”王中正老人说。

            王中正老人让记者看了一份已故村民赵三杰手写的《1938年正月十九日本鬼子在我村杀死杀伤人员花名册》,死伤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都写得清清楚楚。王中正老人准备重新整理这段历史,让后人铭记这段屈辱史。

            李屯村:暴行点燃复仇的火焰

            日本鬼子追着打枪,他幸运逃命

             同样的惨剧,也发生在李屯村。让我们和该村一位95岁的老人,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去看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老人名叫李延政,是该村目前唯一亲历过大屠杀的人。

            “日本鬼子是烧杀掠夺、屠杀村民、无恶不作啊。”回忆就像一杯苦酒,在李延政老人的心中泛起难言的滋味。

            李延政老人记得很清楚,日本鬼子第一次来到李屯村,是1938年农历正月二十,一个冬雨绵绵的日子。

            “鬼子来了!鬼子来了!”最先看到日本鬼子进村的,是村民李砖头。他把这个消息告知村民后,就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枪杀了。

            听说日本鬼子进村了,只有不到20岁的李延政赶紧逃跑。

            “当时正下着小雨,路很滑,我使出浑身力气往前跑。”李延政老人说。鬼子追着他连打了好几枪,幸运的是,都没有打到李延政。

            机智的李延政想到村边的寨河,他跑到那里纵身一跃,跳进了刺骨、冰冷的寨河里,这才捡了一条命。

            30多名青壮年惨遭屠杀

            李延政老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1938年农历二月廿一。这一天,李屯村30多名青壮年被日本鬼子俘虏后残忍杀害。

            “日本鬼子用一条大绳把30多个人捆绑在一起,带到村里的土井旁。”李延政老人说。

            日本鬼子先是“刷”地一下,把一名村民的头颅砍掉。后面的村民也被日本鬼子推到两米多深的土井里。

            这时,日本鬼子开始用机枪对着他们扫射。“只有3个人活了下来,他们是屈防、土跟儿、刘河。”李延政老人说。

            血性复仇,李屯人打响伏击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不甘屈辱的李屯人,很快和抗战军队一起吹响复仇的的号角。他们策划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为死难者报仇。

            当时的李屯,是一个美丽的乡村,也是一个微型版的古城,四周是水波荡漾的“护城河”——寨河,有高大、结实的“城墙”——土寨墙。该村东西高、南北低,远看就像一只凤凰栖息在这里,所以也叫凤凰寨。

            更为重要的是,李屯村当时处在由修武县城到怀庆府(今沁阳)的古代官道旁,这条路也是日军从博爱县清化镇至修武县城的必经之路。

            1938年4月24日夜,中共地下党组织动员武陟县的北官庄、马村和修武县的杨庄、秦屯、李万、罗堡、李屯等十几个村的群众,在东西15华里的官道上开挖了100多条横沟,以迟滞敌人行动。国民党第九十五师一部和太南游击第四支队也悄悄部署在李屯周围。

            李家义、李延元、李延连、李建世等李屯村的40多名民兵,拉出“老白龙”“小白龙”和抬枪,架在寨墙上,扼守西南寨门。

            4月25日傍晚,200余名日军分乘满载着武器弹药及其他物资的70多辆大卡车,从博爱县出发,一路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来到李屯村。此时,埋伏在官道两旁的抗日军民正在等着他们。

            随着一声令下,李延元将正面寨墙上的“老白龙”点燃。一声巨响后,“老白龙”喷出几十米的长烟,飞向最前面的一辆汽车。

            “杀呀!”顿时,道路两旁跃动着抗日军民的身影。“老白龙”“小白龙”抬枪各显身手,打得鬼子鬼哭狼嚎。

            激战到天黑,鬼子弃车而逃,躲到李屯村西边的韩平陵村。抗日军民乘胜追击,不给日军喘息之机。除十几名日军逃跑外,其余的全部被歼灭。

            这场战斗共歼敌190余人,摧毁敌汽车72辆,缴获机枪20多挺、大炮1门、汽车1辆,缴获其他战利品无数。

            曾写过《李屯抗日伏击战》的李晓飞,撰文评价这场战斗的意义:“发生在1938年4月25日的李屯伏击战,是太行南区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初期打的一场漂亮仗,在当时的晋豫边区有着巨大影响,也是焦作地区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老白龙”已老,传奇永存

            说起李屯伏击战,就不得不说大放异彩的“老白龙”。那么,“老白龙”是什么?为何它能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一斗、铁蛋数十斤,威力巨大,开炮时喷出一条长长的红白色火焰,犹如一条巨龙,因此村民给它起名“老白龙”。

            经过这次战斗,“老白龙”威名远扬。日本鬼子听说打他们的有“老白龙”,还以为“老白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到处找“老白龙”复仇。

            新中国成立后,修武县文化馆专程到李屯村寻访“老白龙”,将其作为重要的近代革命历史文物收藏起来。如今,“老白龙”成为修武县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昨日,记者在修武县博物馆见到了“老白龙”,它就像一位老英雄,散去了满身的硝烟,只留下那苍老的容颜、沉重而庞大的身躯。

            英雄无语,传奇永存。

            70多年过去,抗战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留在焦作大地上的遗迹有些已经消失了踪影。然而,无辜村民受戮的不堪回首的惨痛、抗战军民联手痛击日寇的荣光,成为留在这片热土上永恒的记忆。

      

    返回顶部